为何叛逃,是敌人还是挚友 11(1 / 1)

孟达的投降是预兆,下一个投降的会是谁?是失去土地的荆州大族?还是被荆州大族侵占利益的益州豪强们。刘备面临一个千古难题,既要平衡双方也要给够足够的利益。作为被侵占利益的益州豪强们,他们的想法坚定,让刘禅成为接班人,他能代表我们益州豪强们的诉求。刘禅能否成为接班人,真不是刘备一句话能定的,因为就算荆州丢失,在刘备手底下领军的荆州士族们仍然壮的厉害,领军最多的就属刘封,要想让荆州士族们的领军人失去野心,那就只有死亡,刘封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而《三国志》文中一段诸葛亮的表述耐人寻味,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可以遥想,在那个决定是否杀刘封的深夜,刘备与诸葛亮讨论了很久,刘封是荆州士族们的领军人,也就是诸葛亮的领军人,杀刘封自然会引起荆州士族们的动荡,如果要杀,如何安稳荆州士族们。继庞统、刘封死后,诸葛亮毫无疑问就是荆州士族们的话事人,抓问题抓关键,只要诸葛亮表态,剩下的荆州士族就都能理解刘备、继续跟随刘备。但是刘封的死亡,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益州豪强们仍然不满足于现在的处境,作为上任益州的主人,眼巴巴看着荆州士族骑在自己头上,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刘备又接连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称帝,加封吴懿吴班的妹妹为皇后,刘禅为皇太子,作者怎么闻到了一股外戚专政的味道;第二件事,宣布东征,拿回荆州土地,继续施行两州互治的政策。

在说东征之前先说一下裴松之对刘封的评价。评价说“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卫不足。”这句话怎么看?第一,刘封虽然是荆州士族为刘备选的接班人,但他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或者说自己的成长路径,刘备是军阀,你要接军阀的班在本地士族的支持下成为“政权”,那么刘封你就要学会脱离士族,在荆州之地上随便你怎么豪横都行,但是在益州豪强面前绝对不行,你的身份就是原罪,低调才能保命;第二,你在获得军权的同时是否应该也积极的让荆州士族们崭露头角,与荆州士族们分享利益,不然你就是个空壳将军,仍然是个马仔,刘备的打工人,如果刘备杀你之前荆州几个大代表都劝谏一下、求个情什么的完全没必要落的如此下场。你只知道你自己是刘备的“继嗣”,从来没想过如果哪天真到要你命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再说刘封和孟达的关系,作者个人感觉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如果两人势同水火那么后面的劝降信和刘封的临终发言都显得格外矛盾。我和你关系不好,你还背叛了我,抢走了我的东西(上庸),让我背了锅,最后临死前我悔恨“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作者自己写这段都忍不住发笑,古往今来虽然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和事,但是人最基本的情绪应该没有进化到古时候人们听到生气现在人们听到开心的地步吧。先假设两人有矛盾,孟达受欺凌了,孟达叛变,然后用情极深地写了一封劝降信给刘封,告诉他你现在处境很危险。插上一段,孟达给刘封写的这封信篇幅上来说应该是《二十四史》中排名靠前的信了,在那个纸张没有大面积普及的时代,孟达愿意为一个欺凌他的人写这么一封信,闻者落泪啊。正常的故事不应该是孟达叛变,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跟曹丕说“陛下给老子人马,老子要去搞死一个欺凌我的人。”然后发布讨伐檄文,这时刘封看到孟达,还整什么“孟子度”?直接“三姓家奴”(刘璋、刘备、曹丕)问候,这应该才是两个人不容水火的表现吧。如果假设两个人关系很好,则劝降信和刘封的临终遗言就解释的通,相反的所记载“忿恨、夺达鼓吹”可能都是子虚乌有。

孟达写给刘封的这封劝降信占据了刘封传一半的篇幅,内容糅杂,前后思想核心有点偏颇。先来说一下,蜀汉这个“军政府”缺乏专门记录历史的史官,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由于孟达降魏,有条件搜集了孟达所有的往来书信,把有关内容汇总成了这一封信,下面请看“胡说八道”。

“古人有言:‘疏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于君,孝子不能变之于父者也。势利所加,改亲为仇,况非亲乎!故申生、卫汲、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与《魏略》中记录的孟达给刘备写的信非常相似,大体意思都是历史上好人没好报的故事,写给刘备的信中,故事大多用的君臣,例如蒙恬、乐毅,写给刘封的信中,故事大多用的是父子。

此段内容主要告诉刘封,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我知道你是个好人,是刘备的好儿子,但是好人没好报的事情多着呢。

“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间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汲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此段内容非常有特点,是劝刘封叛变。但是孟达劝刘封的方式很有意思,并不是来自曹丕的重金或者高官许诺,而是又讲了两个故事,齐公子小白出逃后来回齐国当霸主,晋公子重耳流亡后来回到晋国当霸主,孟达的意思是想让刘封借助曹丕的力量取代刘备、刘禅,自己当汉中王。隐隐约约感觉这个孟达是姜维附体了,希望刘封你早做决定,你只要叛变,你肯定能取代刘备、刘禅。而且本段内容,似乎不应该是一个已经叛变了的人该说的话,何况孟达现在已经是曹丕的建武将军了。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于内疑生于外矣;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于汉中王矣。然则疑成怨间,其发若践机耳。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以徒行也。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此段为孟达给刘封的正式许诺,说刘备已经在猜忌你了,你很危险,你堂堂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要做出那种没脑子的行为?曹丕刚刚继承帝位,给你的赏赐大大的,而且魏军已经向你这边开拔过来了,你要尽早做决定啊。

不做进一步分析,拉回时间线,重新把逻辑顺序理一遍。

建安二十四年:六月刘封、孟达攻取上庸三郡;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北伐围樊城;八月汉水暴涨,于禁七军被淹;十月吕蒙袭击江陵城、公安;十二月关羽在临沮被杀害。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前叫延康元年,称帝后又改为黄初元年):一月曹操病故;六月曹丕南征(路过老家谯县可知大军走的是合肥);七月孟达投降;十月曹丕称帝。(称帝之后夏侯尚、徐晃攻击上庸,上庸沦陷)

关羽被孙权所害,孟达担心刘备怪罪,举兵叛变。那为何时间这么久,关羽十二月就被害,结果孟达担心受怕了半年,决定叛变。孟达叛变之时,曹丕没有称帝,孟达信中写着“加陛下新受禅命”,说明这封信是曹丕称帝之后写给刘封的,时间应在建安二十五年十月之后,而夏侯尚及徐晃大军攻打上庸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不久。

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被杀害,孟达于建安二十五年七月叛变投曹,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反复发掘后,除了一个曹操病逝之外,孙权这边做了件大事!当年刘备非法霸占刘璋的益州后,刘璋就被迁往了公安,毕竟刘焉、刘璋父子二人经营益州二十余年,党羽、拥趸众多,把它放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益州豪强们也不会有非分之想。好巧不巧,南郡丢了,刘璋落到了孙权手里,孙权虽然是个奇葩,但是他很多政治上的操作实在是高明。你刘备之前不是兼益州牧吗?行,不知道你拿没拿下凉州,荆州牧曹操已经上表天子封给我了,你这个益州牧不知道真不真,正好我这边也有个益州牧。孙权让刘璋重新做回益州牧,并让他驻守在秭归。秭归,这是什么地方,是孟达北伐的出发地,是未来孙刘决战的主战场,是益州的东大门!如果丢失荆州的南郡,刘备还没慌,那刘璋的出场刘备是真的有点坐不住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