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孤独的守望者 77(1 / 2)

屏幕外的观众此刻望着这如同顶级仙侠剧一般的雄奇特效,全都被震撼的热血沸腾!

【你看刚刚飘过去的那篇文章?没错!没错!竟然是《九章算术》!】

【前面吊大的能解释下吗?这名字好耳熟!】

这个评论一出,下一秒,不知多少手机屏幕和键盘被疯狂敲击只为夺得榜一之位!

【哈哈我吊大我来说!我们古代的数学、天文学在很长时间都是位于世界前列!比如《九章算术》堪称集古算术之大成,今算术则源自汉代刘向,汉代的张衡与曹魏的刘徵也有论述,但真正自成一家的,却是北朝大家祖冲之。他以方廓圆,计算圆周率。后来在《洞渊九算》中,有人将这一法子推演变化,数形相合,计算未知之数。】

【还有!那个身影念的是《周髀算经》!它最早提出了‘天圆地方’的概念!】

【哈?天圆地方?不是说是古人对于天地的错误认知吗?】

【那是因为后人是对古人的理解断章取义!如果古人真的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那怎么解释古人可以精确的计算各种星图、黄道和节气变化?当一个民族自卑时,就会下意识让渡话语权,被其他民族定义自己的成就。我们讲究实事求是,那么就不要听公众号科普,直接去看原文。】

【“天圆地方”的本意是对计算天体运行的数据,要用圆、方换算的基础模型。“圆之数”可以从“方之数”计算而来;“方之数”又是从“矩之数”来的。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意思是“矩之数”又是从自乘,也就是平方算法得来的。只是后人不懂又觉得比歪果仁矮了一头,于是以讹传讹,自己灭自己威风!】

【中国古代占星、天文本就不分家,所以能当太史令的人必须文学功底和术数功底都十分扎实才能胜任,最有名的就是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

【好家伙!谢谢你!科普侠!我决定拿买皮肤的钱在殷阳直播间买几本中华经典!不过...为什么这些书这么便宜?】

【那是因为可能有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在看这个节目,知识是高贵的,只有这样才能被人重视,但知识本身也是免费的,因为缘分本来就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书就是药,病人求药的心才是关键,如果没有这颗心,那么再好的药对他来说都认为是骗钱。】

就在直播间因为这位专业人士科普而人气再次暴涨的时候。

四合院。

【这是?】陈图南此时也已经习惯地脸色涨红一边按揉内关穴缓解心跳加速一边激动地望向屏幕里穿越千年的奇幻一幕!

【这个建筑...没错!是水运仪象台!好小子!真是神通广大!我可没听说在同安苏颂公园有人拍摄的消息啊!】

【还有这个!竟然是东汉张衡的浑天仪!这东西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模拟出来的,就算是建模没有相关天文历法知识也很难模拟啊!殷阳这家伙哪里找到的团队这么牛逼?】

陈图南此刻激动的连拐棍都丢到了一边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喃喃自语道:【这小子的秘密越来越多了啊...不行,有机会老头子一定要亲眼见见这小子!要是可造之材就给国家留个种子!百年之后我也可安心了!】

屏幕中。

一位白胡子天文学教授饶有兴趣地发问了:“刘先生,您在论文中提到,通过《易经》与天文数据的结合,预测了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请问,您是如何将古老的《易经》与现代天文学相结合的?这种结合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尊敬的教授,我首先对《易经》中的八卦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们与天体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我将西方天文学中已知的行星轨道数据代入八卦模型,通过数学推理和计算,发现了一些恒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与已知的行星相符,还预示了存在未知行星的可能性。我的研究并非简单地将《易经》与天文学相加,而是一种尝试,探索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位数学教授皱着眉头开始质疑:“刘博士,您的论文中提到了多重数证和严密的数学推理,能否具体说明您是如何通过数学方法验证您的假设的?”

刘子华此刻在黑板上展示了他的计算过程同时示意这位教授翻看他提供的论文资料:“我使用了天文学中的标准方法来测量行星的平均轨道数和密度,并将这些数据与《易经》中的八卦数理相对应。”

“我发现,当将这些数值代入八卦模型时,出现了一些精确的恒数。这些恒数不仅是数学上的巧合,它们反映了太阳系行星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这种平衡是太阳系动态平衡的体现,也是我预测第十大行星存在的关键依据....”

随着刘子华的解释,数学教授的脸上逐渐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似乎,这条道路的确可行啊!所谓八卦符号,同样可以理解成代数,通过代数将宇宙万有信息化,虽然并非在主流科学体系内运行,但很有参考的价值!

此时又一位哲学教授提出了质疑:“刘先生,您的方法似乎跨越了传统科学方法的界限。您如何看待这种跨学科研究可能带来的争议和挑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