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429节(1 / 2)

  众人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只要有时间,众人心中就有期盼,也就宣告了满清覆灭的倒计时!

第六百一十二章 好转

  十一月末。

  寒冬再次笼罩大地,但是此时的大明已经焕发了新生,随着新政的全面落实,大明各地的百姓,绝大部分都能够保证温饱,往年冬日里无边无际的流民浪潮,已经在大明的疆域中销声匿迹了。

  而军改的全面落实,也让大明拥有了百余万精锐的驻防军,同时国防部也在一个月之前下达了“全面剿匪令”,各地的驻防军开始对辖区内的匪患进行围剿。

  按照国防部的预计,在崇祯十九年入春前后,大明各地将基本杜绝匪患。

  这样的清平局面,可以说直追当年的贞观之治,在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而且刘衍为了减轻各地驻防军同时调动的军费开支,下令各地剿匪的所有缴获收益,全部冲抵军费的消耗,剩余的用作有功将士的奖赏,不足的再由国防部拨款支持。

  如今新政、军改之策终于初见成效,大明犹如一个病危的壮汉,几经周旋终于将迈入鬼门关的一只脚,费力的又缩了回来,并且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在缓慢的重新站了起来。

  内阁官署内,一场内阁会议正在召开。

  “阁老,如今清兵不断在边境上骚扰,边民深受其苦,朝廷到底何时出兵收复辽东?”

  面对国防部尚书田辉叙的询问,刘衍说道:“本公说过了,开春之后,三路大军便同时出击,扫荡辽东!”

  “那各路大军的主将如何安排?”

  三路大军之中,每一路都有多名总兵官,统帅之人的确难以决断。

  刘衍当即说道:“东路军的主帅,便是本公,本公将率领东路主力大军出山海关,直面满清鞑子的主力大军!”

  “海路军的主帅……”

  刘衍看向了海军部尚书郑芝龙,说道:“就由郑尚书担任吧,不知郑尚书意下如何?”

  海路军的兵力基本上都是原郑军整编而来的,其部将领也基本都是郑军的将领,由郑芝龙来统帅最为合适。

  而且郑芝龙本人也是知兵的,一路起家打过不少大战,还率军与荷兰人进行过会战,无一败绩,也是一员合格的统帅。

  郑芝龙当然没有意见,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当即说道:“阁老放心,下官一定不负朝廷期望,此战一定打出我海路军的威风来!”

  “好!”

  刘衍说道:“至于西路军的统帅……,这一路的统帅人选的确难以决断。”

  西路军的兵力包括国防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四军,四名总兵官韩秦、魏汉、尚自立、田镇北的资历都相差无几,难以从其中选拔一人为主帅。

  这段时间,刘衍也的确为这件事情而发愁,随即便想到是否从其余地方抽调人选为帅?

  众人看到刘衍沉思着,也都默不作声,等待刘衍发话。

  “秦良玉有这个资历,但毕竟我女人,而且年事已高,眼下已经病倒卧床,此事不可。”

  “李定国有这个能力,要知道在历史上,李定国可是统帅过数十万大军,打得满清两厥名王、天下震动的名将统帅。可是如今李定国的官职也不过是驻防军的总兵官,按照国防部的编制,驻防军的总兵官比国防军总兵官还要低半级,用李定国为西路军统帅,恐怕韩秦、魏汉、尚自立、田镇北他们不会服气。”

  随即刘衍便想到了一个人:颜继祖。

  颜继祖身为山东巡抚,在官职上是合适的,资历也足够,只是能力远不如李定国和秦良玉了。

  不过以西路军的强悍战力,只要稳扎稳打,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刘衍说道:“命山东巡抚颜继祖率抚标营赶赴宣府龙门卫,出任西路军统帅。”

  众人闻言先是很诧异,随即便明白了刘衍的难处,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说道:“阁老,以能力来说,在皇明军事学院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湖广总兵官李定国更合适,朝廷可先给其提升官职,然后命李定国出任西路军统帅。”

  田辉叙的这个建议让刘衍犹豫了起来,随后说道:“如何提升?”

  “如今湖广没有巡抚人选,可命李定国先代理湖广巡抚,然后再调其出任西路军统帅。”

  刘衍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吧。另外李定国出任西路军统帅之后,湖广总兵官由宝辰营参将高杰出任代理湖广总兵官。”

  “是。”

  随后刘衍继续说道:“另外,命山东巡抚颜继祖率领抚标营、兖青营参将钱茂礼、济东营参将毛不语部进驻京城驻防。”

  众人闻言都是一愣,虽然如今随着新政和军改之策的完全落实,朝中的东林党和反对势力基本上被清除干净了,可是刘衍依然非常谨慎,自己率领所有国防军将士出征辽东,万一后方出现什么幺蛾子,那是会要命的,很值自己这些年的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所以以亲信兵力驻守京城,是必须的。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说道:“下官领命,这就草拟调兵命令。”

  “好。”

  三路大军的主将人选定下来之后,刘衍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接着,财政部尚书岳明向刘衍禀报财政收入的情况。

  随着新政的全面落实,大明的赋税逐渐由田税、人头税为主,改变为商税、关税、财产税大幅增长,田税稳定增长,人头税大幅削减的局面,总体上大明的税收金额是持续增长的局面。

  虽然为了凑足大军出关的钱粮,国库已经基本见底了,可是如今财政局面很好,到了年底,国库也开始又有了进项,不至于出现财政短缺的局面。

  同时,全国各地的新式学校也在全面修建中,各地的适龄学童、有志之士纷纷入学。

  而民政部尚书赵民也在刘衍的指示下颁布了政令,朝廷每年对各省的省学(原来的道学,相当于后世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考,合格者可以根据朝廷上下的官职空缺授予官职。

  只不过这种官职是有任期的,任期为五年,五年之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以继续留任,考核优秀者可以留任并且晋升,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此举虽然在朝野上下激起了不小的震荡,可是这些官职毕竟有任期的,另外在刘衍的坚持下,也得以落实推行下去。

  刘衍也借此打击了科举选官的途径,可以对大明的现有“科举官”进行缓慢的替换,最终全部换成“新式官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