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24节(2 / 2)

  王炆镇有些失望的说道:“七百斤海盐,每斤一两五钱银子,这也才一千多两银子啊!”

  刘衍笑着说道:“大人明鉴,这一轮制作下来,周期可不是一个月,而是五到七天。也就是说,两个晒盐池一个月的产量应该是四千多斤以上,收益应该是六千多两。”

  “那也太少了!”

  要知道现在光是肥皂生意,王炆镇每个月就能赚取一万两以上。现在刘衍许诺的海盐生意,每个月六千多两的收益只是毛利而已,还要扣除人力成本等各项开支,还要与刘衍分润收益,最后到王炆镇手中的银子能有多少?估计有个一、两千两就烧高香了,自己还要为此承担来自戴百户那边可能的压力,这桩生意怎么想都有些不合算。

  看着有些失望的王炆镇,刘衍指着周围的滩涂说道:“大人应该知道,以前戴百户经营这里的时候是很赚钱的,那是因为当初的晒盐场规模很大,像这两个晒盐池的大小,也只是小号而已。”

  “属下找过当初的老人,得知当初大号晒盐池有十个,小号晒盐池有十五个。那些大号晒盐池每个月的产量至少在一万斤左右,由此大人可以算一下晒盐场全部清理完之后的收益数额。”

  王炆镇闻言顿时开始算了起来:“这些晒盐池如果全部恢复生产,一个月就可以产盐十三万斤以上,那换成银子就是二十万两上下!”

  想到这里,王炆镇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潮红,旁边的贾洪雨也是呼吸沉重,低声说道:“大人,干吧!”

  王炆镇重重的点了点头。

  刘衍随即说道:“既然大人答应下李,那属下就明说了:这晒盐场的所有前期投入,所有人力投入都是属下来办,不用大人一两银子的本钱。”

  王炆镇脸色大喜,接着便听刘衍又说道:“海盐产出之后,属下会派人向王家庄、古镇巡检司,以及周边各处贩卖。晒盐场有大人三成的股份,到时候收益也按照三成计算,每月给大人送来,如何?”

第四十章 又是一笔收入

  “二十万两的纯利至少在七成,那就是十四万两银子,那我拿到手里的便是纯利的三成,也就是四万多两银子,而且还是一个月的收益!”

  想到这里,王炆镇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当即答应下来,说道:“好!夏河寨前千户所,甚至是灵山卫那边,刘总旗你都不用担心,都有我来周旋,你只管将这里经营好。”

  刘衍笑着点头,说道:“开始的收益肯定不会有这么多,属下需要时间来逐步扩大生产,大人还要有心理准备。”

  王炆镇笑着说道:“呵呵,这是自然,我都明白。”

  当日,王炆镇和贾洪雨在晒盐场视察了一番,便高高兴兴的返回王家庄了。

  而刘衍则是返回大盘堡,然后将王越找来,说道:“我听说你以前倒卖过私货?”

  王越闻言顿时吓了一跳,急忙说道:“甲长,我那都是给别人帮忙而已,不过是买卖些杂物……”

  刘衍看着王越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笑着说道:“你别害怕,我今日叫你来不是要清算旧账的。”

  王越这才踏实了一些,然后小心翼翼的问道:“那甲长有何吩咐?”

  “这个月晒盐场就开始生产了,你找些关系,给我找来一些私盐贩子,明白吗?”

  王越心中狂喜,刘衍既然将这么秘密的事情交给自己,那就说明已经将自己当成心腹了,当即拍着胸脯说道:“甲长放心,属下还真认识两个私盐贩子,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的角色,就不知道能不能入甲长的法眼了。”

  刘衍不在乎的说道:“没问题,反正现在晒盐场的产量也不会太高,先找些小盐贩子往外卖着,等产量上来之后,那些大盐枭自然会闻风而来的。”

  而且听了王越的话,刘衍心中也踏实了不少,现在山东各地的私盐贩子多如牛毛,民间倒卖私盐之人非常多,这便是官盐腾贵的侧证。

  不过此时能够大规模制盐的地方并不多,特别像刘衍这样,不但有着大规模制盐的能力,价钱还很低,又有卫所军人的背景作为保障,整个山东也找不到第二家。

  所以刘衍对于私盐生意的前景非常看好,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肥皂工坊,成为大盘堡的第一大产业。

  当天王越便带着几名墩军,急匆匆的离开了大盘堡,去联系私盐贩子了。

  随后的几天里,刘衍除了例行在军屯和肥皂工坊两处巡视之外,主要的事情便是扎在火器作坊内。

  此时谭晓大的手下已经有了三十多人,火器工坊也从最初的两间屋子内搬了出来,在大盘堡北面的一处宅地兴建了一个院子,专门作为火器作坊使用。这处院子被刘衍命名为火器督造处,而谭晓大也被刘衍任命为火器督造处的主事。

  “现在产量如何?”

  谭晓大满头大汗的站在刘衍身旁,说道:“启禀大人,现在咱们这里每月可以打造鸟铳十杆,铠甲五副,其余长枪、雁翎刀、盾牌上百。”

  刘衍点了点头,火器督造处的产量暂时可以满足大盘堡的需要了,现在打造出来的火器、兵器全都是库存的。

  可是刘衍还是想要继续增加产量,因为兵力扩充的很快的,而兵备的打造却不可能一蹴而就。

  按照谭晓大这三十多人的规模,按说产量应该比现在更高,只是现在刘衍无法给众人配备合适的工具和器械。

  “看来有时间要攀登一下科技树了。”

  刘衍在火器督造处巡视了一会儿,便一边思考着一边回到总旗官厅,叫上汪博一起,二人策马来到晒盐场。

  此时刘衍手中有了银子,便派人从夏河寨前千户所购买了十几匹战马,除了刘衍和陈勋、汪博、张义、王越几人各自一匹之外,剩下的十多匹战马全部划拨给夜不收队了。

  苗绍、许铭和十名夜不收人均一匹战马,这也让大盘堡上下无不眼红。

  很快刘衍和汪博赶到了晒盐场。

  自从王炆镇过来视察之后,刘衍便又花了银子雇佣了上百人,开始清理周边的四处晒盐池,准备一边生产一边扩大产能。

  张义队的墩军正在周边警戒,堡内的几十名妇人则是正在忙碌着,北面煎煮卤水的房屋也是热气腾腾,一股股白烟不断升腾起来,一派忙碌的场景。

  张义闻讯急忙赶来,陪着刘衍四处看了看。

  “甲长,第一批海盐已经制成了,有七百来斤,现在已经全部入库储存了。”

  张义边走边介绍着,同时还指了指不远处的两间房屋,便是晒盐场的库房,有一道一人多高的院墙围着,另外还有两名墩军在院门口站岗。

  刘衍说道:“制成的海盐要注意防潮,这里是海边海盐不能在这里长时间存放,一旦受潮就卖不出去了。”

  “那甲长的意思是,全部运回大盘堡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