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1)

孔仲公是本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属于孔子世家,是孔子的第十一世孙。他的伯祖孔鲋在秦末时反抗暴政,曾经参与过陈涉、吴广的义军,并担任过陈王的博士。孔仲公的祖父在汉初时期,也受邀到长安为汉高祖制定过朝仪。而当时的朝廷博士孔安国,也就是司马迁的老师,与孔仲公是同宗兄弟。因此,他对司马迁特别热情。孔仲公吩咐家人将后院的房屋打扫干净,准备了一间书房和两间卧室。书房前有个小花园,里面摆放着十几盆菊花,环境宁静而优雅。书房的北面,越过两道墙,就是十几株郁郁葱葱的古柏,那里就是颜回的故居陋巷。晚上,孔仲公设宴为远道而来的司马迁洗尘。这位老人精神矍铄,对仕途并不热衷。他四十岁后就在故乡讲学,直到晚年才结束教书生涯。他为人正直,深受乡里人的敬重。遇见司马迁,孔仲公非常高兴。他捻着花白的胡子,与客人并肩而坐,两人举杯痛饮,孔仲公亲切地问道:“子长,你父亲怎么不到齐鲁地区走走呢?身为太史,他应该来看看汶泗的风光。毕竟,过去泗上的诸侯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闻史料。”司马迁回答道:“我父亲一直有这样的愿望,但身在兰台,没有接到召令不便外出。再加上他身体多病,更不宜远游了。”孔仲公想了想,说:“也对。我在长安时,道家之学很流行,连未央宫都有人朗读道德经。你父亲尊崇道学,要来鲁都可能会有所忌讳,毕竟这里是儒家的故乡嘛!世俗对儒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有所误解。你们是史官世家,这次到曲阜来,不妨仔细考察一番。这样,将来写史立传时,才不会误传误导,害了后生。”司马迁恭敬地回答说:“晚辈在长安时,也曾跟随安国夫子学习过春秋,但对儒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次有幸遇到长者,还望您不吝赐教。”孔仲公笑了笑,说:“哪里哪里。谈到儒家,其开创人当然要数孔子了。”说着,他举起酒杯对客人说:“请。”司马迁也赶紧举杯回应。然后,孔仲公开始叙述孔子的生平:“周灵王二十一年,也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于鲁国。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先祖是宋国人,但因为避乱而移居鲁国。他的父亲孔纥是位著名的勇士,曾在齐师入侵鲁国时立下战功。晚年时,他娶了贤惠的颜氏少女为妻,生下了孔子……”就这样,孔仲公开始向司马迁讲述孔子的故事,带领他走进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世界。在讲述完孔子的故事后,孔仲公和司马迁开始了深入的交谈。司马迁好奇地问:“仲公,你觉得孔子一生的最大成就是什么呢?”孔仲公抿了一口酒,目光炯炯地说:“孔子一生的追求是仁爱,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在教育事业上,同时他自身也热爱学习。这三者都堪称前无古人,为儒家学说树立了典范,他真不愧为天下师表。如果你在曲阜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儒家不仅仅有修身治学的道理,还有匡扶国家、拯救世界的宏大理想。遗憾的是,由于道不行,孔子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甚至在临终前还废寝忘食地追求学问。”这时,夜晚的秋虫鸣声传来,仿佛在陪伴着他们的沉思,助长着他们的叹息。宴席结束后,司马迁回到卧室,不久便沉沉睡去。几天后,他在几位鲁中青年的陪同下,跟随孔仲公参观了孔庙。他们穿过大街,来到一片幽静的草地,草地上有一座木亭,四周青松环绕。“这就是杏坛,孔子当年讲学收徒的地方。”孔仲公向司马迁介绍。此时,草地那边也有十几位鲁中青年,他们看到司马迁后,纷纷拱手致意。他们来到了孔庙。孔仲公带头走上了汉白玉的石阶,穿过殿前的石柱,进入大殿。大殿中央矗立着庄重安详的孔子塑像。殿的右侧摆放着一排古式车辆,这些都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当年周游列国时所用的。左侧则陈列着孔子的遗物,包括衣物、两架断弦的古琴,以及祭礼用的器具。孔子的门徒颜回、子贡等人的遗物也摆放在大殿上。一些木架上放着竹简古书,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上面还系着被折断的革带。孔仲公指着这些革带说:“你看,这就是韦编三绝。古人读书翻阅书简一遍又一遍,牛皮带都被翻折了三回。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仲公,这些书简上写的都是孔子的什么思想呢?”司马迁好奇地问。“这些书简上都是孔子对‘仁’的阐释。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尊重他人,希望别人成功就像自己成功一样。孔子倡导仁政,提倡用爱去治理国家,他一生都在寻找一个以仁为本的理想国度。”孔仲公耐心地解释。“这架琴也是孔子弹过的吗?”司马迁又问。“是的。孔子不仅热爱音乐,更喜欢用音乐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他相信音乐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心境平和。”孔仲公回答。在大殿的横梁下,有一幅隶书木刻,上面写着《礼运篇》。司马迁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朗读着。读完后,孔仲公指着横幅说:“你看,这就是孔子对‘仁’的体现。他一生梦寐以求的是‘天下为公’,即公正无私,爱国爱民,这就是仁的最高境界。”司马迁听后,感慨地说:“仲公,你看从春秋到现在,强者欺凌弱者,强者压迫弱者,兼并豪夺,尔虞我诈,这种情况何曾停止过。孔子说的‘天下为公’这句话,哪朝哪代才能真正实现呢?”孔仲公沉思了一下,回答说:“这确实是个远大的目标。孔子曾经说过,我们不担心物资短缺,而是担心分配不均。如果我们能做到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房子住,那就已经很好了。”听完孔仲公的话,司马迁仿佛看到前面有座高山,山顶上有一朵金色彩云托着孔子的形象,慢慢降落到杏坛前。他被孔子的精神深深感动,决定要继续努力,为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