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1)

过了几天,应郑浩的邀请,司马迁同游了另一古迹——灵岩山。灵岩山位于古城的西南,紧邻太湖,山光水色,秀丽清幽。吴王的馆娃宫就建在灵岩山上。司马迁跟在郑浩后面,慢慢爬上了山。郑浩领着这位长安客人来到一个山弯处,停下脚步,用竹杖指了指周围:“少君,你看,这就是馆娃宫的遗址,是夫差最好的一座离宫别馆。”他们又走了一段路,来到一堆乱石前。郑浩说:“这是琴台。西施到了吴国后,学会了一手好琴,经常同吴王在这里弹琴取乐。”接着,他们又参观了玩花池、赏月池等地。郑浩不禁感慨道:“吴王整日纵情享乐,从未想到勾践会报仇雪耻,最终毁了他的江山社稷。只有一人看透了越国的企图,那就是相国伍子胥。可怜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却被夫差赐死了。”说到这里,郑浩不禁感到惋惜。“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他只身逃亡到吴国,辅佐阖闾,后又成为夫差的相国。他两代辅佐吴王,忠心耿耿,有谋略、有远见。他多次苦谏夫差不要穷兵黩武、自伤元气。他估计越国勾践必来报仇,认为吴国的忧患在于越国而不在中原诸侯。然而,夫差却拒谏饰非、不纳忠言,反而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尽。可怜一片丹心,最终落得个赐死的下场。夫差宠信奸臣伯嚭,此人暗地收受越国子女玉帛,为越国游说。吴国岂有不亡之理?后来越军攻进姑苏城,应验了伍子胥的远见。百姓哀悼伍子胥,在埋葬他的地方取名胥门。”司马迁和郑浩站在远处,眺望着湖光山色,农家炊烟袅袅升起。天色渐渐暗下来,他们知道这一天的游历即将结束。郑浩看着司马迁手中的史料手稿,不禁赞叹道:“少君,你年纪轻轻,却如此严谨地治学历史,真是令人钦佩。如今你已经游过了吴都,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司马迁回答道:“我打算渡江北上,去游历齐鲁之地,欣赏鲁都的风貌和汶泗的风光。那里的历史遗迹众多,我很期待。此次来到吴都,多亏了你的悉心指导,我感激不尽。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机会再次相见,继续交流学问。”郑浩谦虚地连称“不敢、不敢”,二人拱手告别。第二天,天气格外晴朗,司马迁收拾好行装,驱车渡江,向着曲阜进发。途中,他在淮阴停留了一天。淮阴是汉初名将韩信的故乡。司马迁走访了当地的父老乡亲,向他们打听韩信的生平事迹。一位淮阴的老人告诉司马迁:“韩信小时候父母双亡,家里一贫如洗,常常向邻居借饭吃。他的同辈们都看不起他,甚至还有人让他受过‘胯下之辱’。然而,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投身军旅,先在项羽手下效力,但并未得到重用。后来转投刘邦,被拜为大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齐王。然而,功高震主,刘邦打下江山后,便把他贬为淮阴侯。最终,韩信被吕后召到未央宫处死。他虽然功高位尊,但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另一位老人补充道:“其实,韩信对乡里十分仁义。他被封为楚王那年,回乡扫墓时,以王者之尊亲自登门拜见昔日赐他饭食的溧母,并赠予千金以表谢意。至于那个让他受过‘胯下之辱’的恶少,被带到韩信面前时吓得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般请罪。然而,韩信只是笑了一笑,并未计较,还赐给他杯酒压惊。这足以看出他的宽宏大度和仁慈之心……”听着老人们讲述韩信的故事,司马迁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探寻历史真相,记录英雄事迹。他决定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韩信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个人又接着说:“都传说韩信谋反,这事情说来也奇怪。当时他身为齐王,手握重兵,威震天下。刘邦和项羽在中原争霸,他要是站在汉这边,汉就兴旺;他要是站在楚这边,楚就胜利。可以说,楚汉两家的命运全都掌握在他一个人手里。那个谋士蒯通还劝他自己当王呢。那时候他要叛刘邦,真是易如反掌。但他始终没忘刘邦对他的恩情,所以还是奉命去垓下灭了项羽。后来天下安定了,他被贬为淮阴侯,住在长安,手里一个兵都没有,怎么可能谋反呢?如果韩信真的想谋反,要发兵的话,那他怎么可能只身一人去未央宫应召,把自己的脑袋往刀口上送呢?韩信也是个聪明人,不会傻到这个地步的。我看啊,吕后这个人向来就阴险狠毒,她培养自己的势力,嫉恨功臣,说不定就是她设了个圈套,把陈豨谋反的案子加到韩信头上。谁说得清呢……”说到这里,他只是一声叹息:“要是韩信不那么居功自傲,不那么逞能,凡事都谦让一点,可能也不会落得个叛逆被灭族的下场。”司马迁把这些淮阴人对韩信的议论都记了下来,以备日后考证。然后他们来到韩母的墓前,看了看,就继续上路,直奔曲阜。周朝开国的时候,有两位大功臣,一个是姜尚,他是打下天下的;另一个是周公旦,他是治理天下的。周天子为了奖励这两位功臣的后代,就把泰山以北的地方封给了姜尚的儿子,建立了齐国。泰山以南的地方则封给了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建立了鲁国,都城就设在曲阜。周公是制作礼乐的大师,他的封地继承了周朝的全部礼乐文化,所以后来鲁国就以灿烂的文化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天下。这里是儒家的发源地,也是手艺人的故乡。孔子、鲁班都是鲁国人。到了春秋时期,鲁国虽然只是个小国,北边有强大的齐国,南边有吴越,西边又挨着晋楚,这些国家都在争霸抢地盘,把整个中原闹得鸡飞狗跳。而文质彬彬的鲁国呢,就只能在各国之间小心翼翼地周旋。鲁国从来不做盟主,但在文教礼乐方面,它可是诸侯国中当之无愧的盟主。它保存了大量周代的典籍文物。从春秋到现在,历代各国的士大夫们都会不远千里来到鲁都,参观周礼,学习周乐。鲁国的儒雅风俗,一代传一代,成为后世人们都向往的地方。九月天气,泗水平原已经四野飞霜了。司马迁他们走了半个月,终于从淮阴来到了曲阜。马车一进入城门,就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街道,街道两旁是整齐的砖瓦房,房下的石墩街沿比街道高出半尺,街道和街沿形成了一条线。街道两边还种了海棠、垂柳、桃树和杏树,看上去就像在花丛中走路一样。每家住户的门前都挂着屋檐灯,有方的、圆的、多角的,还有仿照牡丹、腊梅的式样做的,灯下还拴着一、二尺长的穗带,在秋风中轻轻摆动。司马迁他们想把马车停在长街上,找个旅社住下。这时有两个少年在街沿上吹竽,司马迁就走过去问他们:“请问两位兄弟,这附近有旅社么?”两个少年看着司马迁,有点愣神儿。“旅社?不知道,足下什么意思?”“我们是从远方来的,需要找个地方住宿,所以想找个旅社。”“足下从何处来?”“长安。”稍长一点的少年放下手中的竽,“哦”了一声:“原来是远方的客人。”然后他们互相通报了姓名,说明了此行的目的。这两个少年都是鲁国的子弟,年长的叫鲁生,稍小的叫鲁长。他们邀请司马迁到他们家做客。司马迁连忙说:“不好打扰。”鲁生说:“司马兄,四海之内皆兄弟。你离家千里,单车来敝邑,怎好寄寓旅社?”说着就冲着王叔道:“大伯,我替你卸行李。”这时几家邻居也来到街沿上,其中有位中年妇人,是鲁生的母亲。她问了儿子几句,就对司马迁说:“替这远客解下行装,再到东巷找你父亲回来,安顿远客。”鲁长也说:“婶婶,还是让司马兄到我家去吧。”这时街边有人说:“仲公来了。”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丈从西边走过来,满面含笑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才听邻居说,来了位长安客人,是太史公子。真是难得!想必要多住几日吧。我家有房间三间,就在颜回故居陋巷之侧。月前长男携带家小往临淄去了。就请下榻寒舍,也可解解我的寂寞。当年在长安我见过令尊,少君就不用过谦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