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世家门阀,高居朝堂(1 / 2)

“先生是茂才?”张还真有些错愕,望着吴怀民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重。

魁首者,乃是同辈中才华居第一的人。

殿试魁首,进士第一是状元,乡试魁首,举人第一是解元,院试魁首,秀才第一是茂才。

县,府,州,大魏占据半壁天下,亦不过北地三十六州。

一州读书人,三年内才有一个茂才,那是有真才实学的,中举人不在话下,甚至能摸到进士最后几名。

这样的人,为何蛰伏山村,开设私塾,与稚童为伍。

“一辈子的茂才有甚用。”吴怀民自嘲一声,抬头眺望一轮明月,清冷月光倒映而来,眼底尽是惆怅,寂寥无言。

“先生是与世家有怨,还是与宗门有仇?”

张还真瞬间秒懂,吴怀民有才能,不去科举入仕,名列人榜,反而沦落乡村,只怕是得罪了大人物,遭到打压。

“宗门大派走的是潜心修行,积攒名望的路子,待到跃身天地人三榜,自有天子征辟授官,与科举之路何干。”

吴怀民摇了摇头,长叹一声:“只恨世家门阀,高居朝堂,钟鸣鼎食,世代公卿,可承荫,能察举,却还要把科举的路子也占了去。”

科举之制,方兴未艾,在前朝才初具雏形,无论北魏南梁,科举选官并非唯一途径,依旧有察举,征辟,承荫等等传统。

四品以上官员,三公九卿,太守刺史,列侯诸王,皆可向朝廷举荐人才,是谓察举。

察举制演化多年,已经成了世家大族内部的游戏,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实则今日你举荐我的儿子,明天我推荐你的侄儿,名额早已经分配好。

相对于自下而上的察举制,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是天子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这是朝廷拉拢各路强者,九州高人,宗门大派的手段。

征辟的对象,往往是天地人三榜上的高手,将这些具备伟力的高手,拉拢进入朝廷体系之中,授予高官厚禄,避免他们造反。

这条路是给真正有才华的人走的,世家大派不缺资源,只要弟子本身争气,天赋不错,天榜难上,地榜常有,人榜代代存。

至于纨绔子弟,名声败坏,又无实力,走不了察举与征辟,便只能老老实实恩荫授官,混吃等死。

承荫是脱胎于袭爵的制度,是朝廷拉拢官员,安抚人心的手段,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从四品官员子嗣,可入国子监读书,在其父死后,授予从九品官职,从三品官员子嗣,授从八品官职,以此类推。

有这三条路在,世家大派与平民百姓就存在天壤之别,世家弟子便是白痴蠢货,一生过得也比寒门天才,平民人杰强。

他们的起点,便是平民百姓奋斗一生的终点。

曾有北魏宰相公然讥讽道:“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血统高贵,天赋神通,智慧聪明,不同凡人,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

按照大魏风气,世家子只需在家练武读书,修仙拜佛,待到修为有成,境界入品,便可拜官授职,无需参加科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