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流花巷 19(1 / 2)

一条仅一射之地的流花巷里竟有三家伎馆,五家赌坊,不得不说,兴安镇虽是弹丸之地,却腹有峥嵘。

自古文人骚客大多不拘小节,狅荡不羁,多情留香,甚至是偷情狎妓,不过,那都不是事,而是一段段令无数后人广为传诵的风流佳话。

张元祝虽说也是文人,自诩风流才子,生于斯,长于斯,但真正到这种地方来,却是张飞进大观园,头一回。

张元祝与宋安在龟奴的引领下,来到了绛春馆的后院。

与喧嚣孟浪的前院相比,绛春馆的后院则显得清幽雅致许多,温婉如大家闺秀,初来乍到的,还以为这是进了哪家宅邸的后花园了呢,自然,这里不是你有钱就可以随便踏足的。

当初不知花费多少银钱从倒耳河引来的一股活水,在此汇成了一湾清塘。

假山活水,翠竹苍松,曲水绕着假山蜿蜒流淌,一池荷叶小桥横,清池四周是雕梁画栋的风雨回廊,沿着风雨回廊七拐八绕后,进到一处单独僻静的小院。

登楼进屋后,龟奴就退下了,只剩下张元祝与宋安二人。

屋内的陈设极简,进屋迎面是一张紫檀雕花的美人醉酒屏风,转过屏风,当中是一张矮腿六尺来长的老榆木桌子,桌子上摆了插花的梅瓶、鲜果、茶具,地上铺着湘妃竹席,屋里没设椅子,只在席上放了六个老藤编的蒲团,墙上挂着一张不知是哪位落魄文人画的《游春山居图》。

张元祝看了一眼,不由暗自摇头。

虽说他开书铺,但那不过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的营生,他在字画方面的造诣颇深,无论是隶草楷行书,还是山水美人画,无不得心应手,自成一家,刘老爷子曾对他的笔力颇为赞赏,说他“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当中一副横轴,题了“水月洞天”四个字。

宋安看出张元祝的不自在,安慰道:“既来之,则安之,能把你吃了还是卖了,你又不是二八花容的小佳人,就算你想卖,谁稀得买额,坐吧,站客难伺候。”

两人相交多年,说话颇为随意。

“难说,谁知道你小子肚子里装的到底是牛黄还是狗宝?把我带到这种地方来,万一到时候你嫂子知道了,我可咋办?我的一世英名啊,都让你小子给毁啦!”张元祝一幅可怜无辜相,活脱脱像被非礼了的良家。

“嘁!”宋安一脸的鄙夷,大咧咧一屁股坐到蒲团上。

张元祝有些坐不住,索性来到窗前,卷起竹帘,这才发现,原来这里竟是别有洞天,临窗远眺,一览无余,景致尽收眼底,长空万里无云,圆月高悬,洒下一片清冷月辉,四下亭台楼榭,飞檐翘角,小院池水如镜,映着一轮明月,让人一时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天上还是人间。

“说是请吃酒,怎么会是这种地方?所为何事?”张元祝转身问道。

“好事!”宋安坐直了身子,一本正经道:“人家是京都来的贵人,要什么没有,而你我不过是一介布衣,有什么值得人家图的?再说,又不用咱掏一钱银子,你我多年的挚友,才带你来的,能结交这样的贵人,不说感激我吧,反倒疑神疑鬼的,嗐!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不领情,我也是醉了!”

张元祝看着这个摇头晃脑的家伙,真想上去给他一脚,但想了想,忍了。

正在这时,屋里进来一个公子装扮的年轻人。

那人二十来岁,锦衣绣服,手持一把罗汉竹洒金折扇,腰间挂着一块羊脂美玉,令人望之不俗,也算一表人才,但不知是哪家的纨绔。

张元祝心说,莫非他就是宋安口中的贵人?

—————————————————————

虎头犹豫片刻,然后径直走到卖馄饨老者跟前,倒也不认生,像认识多年的老友般蹲在他对面,两手抱膀,安静地听他唱歌。

老头一睁眼,发现自己身边不知不觉竟然多了个人,不免有些惊讶。

他揉了揉自己的老眼,看清对面不过是个八九岁的孩子时,有些不以为意,没搭理他,但也不再继续唱了,而是举起葫芦仰脖喝下一大口,继续靠在树上闭目养神。

反正也没个头绪,闲着也是闲着,虎头无聊地凑过去,跟那老头一起并排靠在那棵歪脖子大柳树下闭目养神。

卖馄饨老者睁眼一看,不由有些火大。

这孩子怎么还得寸进尺,靠上来了呢,这么晚了不回家,不会是小贼吧?再仔细端详下那孩子的眉眼,不像那种鬼鬼祟祟的猥琐之辈,那就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个傻子,二,这孩子的脸皮贼厚。

“小郎君,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爹娘不担心么?”老者关切道。

“那你呢?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你咋不回家,你爹娘不担心你么?”虎头眨着黑亮的眼睛,好奇道。

一阵秋风起,刮跑了地上的几片落叶。

虎头这话一说完,卖馄饨老者一口老痰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卡在嗓子眼那是相当的难受,憋得他老脸发紫,眼珠发白,差点儿没把自己送走,过了好一阵子才缓过来,心说,感情他不是傻子呀,这小子……

有点儿意思。

老者倒过那口气来,板起脸生冷道:“老夫思不思家,回不回家,是老夫自己的事,与你何干?再说,你一个小屁孩操那么多闲心干嘛,小心不长个。”

虎头点头认同道:“恩,俺也一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