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万一儿子不回来呢?(1 / 2)

放下手机,文浩云心下默默地盘算着:

赵水云的要货量翻了十番。几十万斤小笋子,每斤十一块钱的毛利,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意味着自己可以有个几百万的收益。

修寻常的乡村马路,一公里的成本在三十万左右;

向云村的这三公里多的山路很多地方需垒石墙,还得架几座桥。有的路段还需加设安全防护栏,成本肯定得增加。

自己还想把路修宽些,弄个双向两车道。

但不管怎么着,几百万应该是足够了。

OK!

进入到五月份,抜小笋子的欢乐日子差不多也就尾声了。

嗯,顺利的话,月底就和高大高歌商议,争取五月份开始修路。

路一通,再买台车,到时候做什么事情就都方便喽。

“铃铃铃铃……”

电铃声响,文浩云心情愉悦地回教室继续上课。

经过数天与孩子们的磨合,他渐入佳境,同时面对三个班,他愈发得心应手。

中午一放学,他去了一趟扯笋现场。

并不是去主持什么收笋子的大局,现场过称记数的事情,文浩云已经托付给了高大高歌,他完全相信他们。

两位村干部或者说全体村民,都非常乐意为他分忧,何况这是为村民们搞钱的事。

有了二高的帮忙,其他村民再打打辅助,文浩云只需做个甩手中间商,远程动动嘴皮动动手指头即可。

而之所以还要去现场,是因为文浩云有件事儿不放心。

今天收购小笋子自个几乎没有经手,小笋子是否亦受系统的关照?

他从现场拿了些笋回来。

经过中午饭的检验,担心是多余的。

如此,他就放心地仅掌握“遥控器”喽。

……

接下来每天村里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大人们除了老爷子高首以及一名轮着留下来给娃儿们做饭的村妇,其他人一律早出晚归地恣意搞笋。

一天每人一千多的收入,大伙儿的干劲甭提多足了。

纵使在外劳累了整整一天,傍晚回来时一个个依旧精神抖擞。

一个个眉开眼笑,都还要到村小来和文浩云唠唠嗑,汇个报。

村民们都忙着搞小笋子,弄秧田培育早稻秧苗的事情,完全搁置。

对于这事,大家根本就无所谓。

一斤粮食的价格还不如一斤瓶装水的行情,农民种田本就是极其低收益的事儿。

其实际意义比之扯笋,差得十万八千里!

有西瓜捡,谁还在乎小小芝麻粒?

耽误了早稻,大不了种一季稻嘛。

对于这事,向云村的人当然是真无所谓,然而其他各村,镇上,皆在议论纷纷。

向云村人抜笋行动声势浩大,再加上有人嚼舌,全镇人俱知他们集体搞笋,以及他们的小笋“仅”卖一两毛钱一斤。

大家伙儿有人同情:向云村实在是太穷了,所以村里人才会为了一天一百多两百块钱的收入,罔顾正事。

更多的人则是和吴建民一样地嘲笑:向云村的人穷疯了,为了那么点钱,起早贪黑,四处收割,从而荒废了正业,当为负面典型。

对那些难以入耳的风言风语,向云村的人一律当放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小笋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