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北洋使臣(1 / 2)

李善一行在官邸里受到了郑重的接待。因为李鸿章主要是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所以官邸的接待室是东方式和西方式折中的形式。

李善一行坐在客厅里。张武荣被禁止携带武器,但为了以防万一,他正在门外警卫。

不久,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高大中年男子大步走了进来。李善与李鸿章初次见面,但一眼就认出了他就是李鸿章。

“朝鲜国永宗郑京副使李善来见李中堂。”

李善郑重地表示敬意,宋客主用中文翻译了一下。

李鸿章似乎很惊讶。孩子穿着官服,大人看起来像随从,真是太奇妙了。

“我是大清国职礼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太学师叔的伯爵李洪章。”

李鸿章郑重地向李善回礼后,劝他入座,本人也就座了。李鸿章后面有两个人侍立,看起来像是助理。

“橘山送来的?约翰哥都好吗?”

自从全英议政李由元1875年被派往谢恩寺会见李鸿章以来,两人就建立了跨越国境的友谊。两人通过往返信函讨论时局,李鸿章向李由元发送建议开国的密件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详细内容我想通过文字告诉你。”

李善没有非要经过翻译的想法。从现在开始讲的是李善和李洪章,希望两个人知道的故事。

龙国官员和朝鲜使臣见面时,主要没有经过翻译,而是用汉文笔谈交谈。李鸿章也与朝鲜使臣主要通过笔谈交换了意见,欣然同意。

<李中堂文华殿太学士郑毅伯爵前(向两党文化殿太学师叔的伯爵大人告示)……>

真要开始笔谈了,李善感到很困难。因为以王子的身份从小接受汉学教育的经验,所以擅长汉文写作,但存在根本性的问题。

“思考的速度和写作的速度不一致。“说的话,该说10句的就写一行了。”

李善无论如何都要写一篇笔谈交给李鸿章。朝鲜朝廷讨论了李鸿章的建交劝告文,不可避免地拒绝了,但其本心倾向于建交。李鸿章点了点头,写下了回信。

<朝鲜朝廷竟然讨论与西方建交,真是太高兴了。但不久前橘山尊哥寄来了一封拒绝的信,真让人诧异。那么贵公是谁,代表哪里来的?>

果然是清朝最有实力的人,李鸿章的观察力。马上看穿了不是李由元派来的人。

李善认为终于到了表明自己身份的时候了。动笔写笔谈的李善手逐渐累了。

“啊,早知道努力说中文了。说出来就方便了,这是什么。从保安的角度考虑,笔谈也不好。“如果这样的话,不是会留下证据嘛。”

突然李善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

“李鸿章不是会说英语吗?“在这里,用英语说能听懂的人只有我和李鸿章!”

“YourExcellency,mayIspeakinEnglish?(阁下,我能说英语吗?)”

“哦,嗯,你会说英语吗?”

没想到李鸿章很高兴。

熟悉儒学的士大夫,特别是高官,学习西方语言是一个认为肤浅的风气很强的龙国。

但是李鸿章在打太平天国战争的过程中,经常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交涉,感受到了使用英语的必要性。40多岁开始学习英语,不愧是当代最精英的官员,虽然是满学英语,但很快就到了不用翻译就能对话的地步。

在清朝高官中,很少能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与西方人进行对话,这是李鸿章的自豪感,李善刺激了他。

是的,会一点。

“我没听说朝鲜有会说英语的人。总之很高兴见到你。你是在哪里学的?”

李鸿章对李善的英语表达一再表示友好。

“……不能说是从未来学来的。”

“多亏了受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听说小时候学外语很长时间。”

“太棒了。所以我也让侄子早点学英语。看来贵公家的长辈们真是开明了。”

“马上就看到了。我父亲是朝鲜国国王,我爷爷是朝鲜的国泰公。”

笑着的李鸿章的表情瞬间变得僵硬了。李善显然用了“TheKingofJoseon”、“TheArchdukeofJoseon”的说法。

“玩笑开得太过分了。在朝鲜随意冒充王族的罪很低吗?”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是朝鲜国永宗郑京副使,莞华郡李善。”

李善让安永钦把国王封存的缓和军策文交给了李鸿章。

“呵。”

读着课文的李鸿章惊讶地看着李善。

“这是云岘宫送给中堂的礼物。”

安永钦又转交了卷轴。李鸿章展开卷轴,感叹兰花的气派。李鸿章认出了画上的落款和字。那一定是兴宣大院君李夏应的作品,石蓝的证据。

“这是爷爷为纪念我的生日而送给我的礼物。我想送给不分昼夜为国家努力的中堂。”

“呵呵,怎么能收到这么贵重的礼物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