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去大陆(1 / 2)

京津年正月三十,1880年3月10日。

李善在艺声江河口。

因为过去几周安永钦替李善行动,所以在不受闵某监视的情况下秘密行动。开城之行也打扮得像王室成员经常那样,好像去游览了一样。天花攻击失败后,闵某也不想贸然行动。

当听到缓和军消失的消息时,应该已经在西海了。

李善仰望着天空。天上有云,是连残月都看不清的黑夜。

“大人,听说马上就要出港了,上船吧。”

“知道了。”

安永钦认为李善之所以不能轻易上船,是因为他离开了土生土长的朝鲜土地,去了陌生的外国。

“就算是再大方的人,去国外也会有新的感触吧。”

但不是。

“没想到我会来到开城。全世界哪里都去不了的地方是以北。“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游览一下开城……”

但是李善去龙国本身就很淡然。21世纪,北京、天津、现在的目的地山东半岛的支部都去过。但是开城是去不了的地方。

“什么,会重新回来的吧。“那时候在朝鲜八道有什么不能去的地方呢?”

李善下定决心一定要回来,登上了偷渡船。

“您是缓和郡大人吗?小人会好好侍奉您到清国的。”

“这里的宋客主虽然年纪年轻,但有去过清国的经验,清国话也说得很好。据说到了清国也会帮助我们。”

听到安永钦的解释,李善点了点头。

“谢谢,请多多关照。”

“如果对云岘宫有帮助的话,那将是我的荣幸。”

负责偷渡船的宋客主是一位看起来30岁左右的商人。据我所知,莞华郡李善受大院君的密令前往清朝。

船慢慢向西移动。偷渡船上载有1000斤红参,如果被查处就糟了。

“不用担心管制,已经着手了。”

已经接到李善命令的安永钦出手,收买了管制西海的水军。

“国家的样子。对了,西海防卫很容易打通。所以走私贸易很盛行。回到朝鲜后,首先要重新调整海上防卫。“红参不是退让抱三税的方式,而是干脆转为国家专卖,垄断对华贸易。”

“陆地越来越远了。”

“就这样离开朝鲜……!”

与淡然接受出国的李善相比,安永钦和张武英更具感情。

与21世纪有无数次出国经历的李善不同,对于一生都在朝鲜生活,从未想过要去“海外”的人来说,出国旅行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哈哈,你们将标志着光辉历史的开始。今后从朝鲜到海外的人将非常多,所以你们就是开始。”

“那是什么意思?”

安永钦不太理解。除了使臣、译官和部分商人之外,朝鲜土地上没有出国的人。

“今年马上会有去日本的水神寺,有去清国的领航寺。咸镜道有很多人去阿拉萨。现在是交流的时代,你会意识到不能再只有朝鲜关门了。”

李善确信了。以后会有很多人离开朝鲜,在海外寻找新的道路。

“我们会站在那前面。”

现在我们一起离开朝鲜,在大陆谋求大业,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了。

“同志,万万不可。我们是大人的家臣,哪里都跟着去是合乎情理的。”

“是的,请您以下属的身份对待我们。”

安永钦和张武英过分地跪了下来。李善把他们扶起来了。

李善真心感谢安永钦和张武英。与掌权者中殿和被外戚憎恨的王子一起,一起走上了不知何时会回来的遥遥无期的路,真是太感谢了。

“谢谢你们相信我,陪我走远路。从现在开始,我要把你们当成同志。以后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一定要回到朝鲜,忠于国家,一起享受荣华富贵。”

安永钦和张武英似乎深受感动,两人眼眶都红了。无论是中人安永钦还是平民张武荣,王族阮和君都是高高在上的人。即使是被冷落的署长,也是高贵的王子。

但是王子亲自说要把他们当成同志,不得不感激。

安永钦,我会为君大人效忠的!

“张武荣,我要为君大人献出这条命!”

偷渡船上的船员们要么看要么不看,就像两人竞争一样宣誓效忠。李善虽然很尴尬,但很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忠诚。

“谢谢。为了这个国家的朝鲜和我们所有人,让我们竭尽全力吧。”

船一再巡航。

虽然中间受到了水军的管制,但已经被收买的将领只进行了形式上的调查,打开了水路。

船经过瓮津半岛,驶向从朝鲜驶向龙国的最短路线山东半岛。

“陆地!”

“终于来清国了。”

熟悉陆地的人们对视野中只看到水平线感到不安,终于看到西边的地平线,才松了一口气。

“最终目的地是天津,在这里暂时过去。”

山东半岛的支部港是开埠港,西方商船大举进港。

宋客主似乎对这种事很熟悉,伪装成清国船只进入支部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