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我有一个朋友41(1 / 2)

“同志,新年好!”

“你谁啊?”

江弦盯着家门口一小孩,穿破大衣,手里攥着摞年画。

“请个财神吧?”

“......”

江弦从兜里掏一毛钱给他,小孩抽张年画塞过来,作个揖走了。

江弦转过头,问:“妈,用不用去接我姐一家?”

他姐姐叫江琴,比他大三岁,八年前下乡插队和他姐夫认识,自此远嫁去了沪海。

“不用去了,你爸一早就领着江珂上车站候着了,过来给我搭把手。”饶月梅搁厨房棚子底下擀着面条。

正急火油烟地炒菜呢,又黑又窄的门洞下忽热闹起来。

一个拎着大包,身穿墨绿色风衣的女人,快步冲过矮烟筒冒出的黄烟。

“妈!”

“哎呦我的闺女呀。”

饶月梅眼泪儿刷刷掉。

这年头,车马书信都很慢。

一家人分隔两地,每年也就过年才有机会见着回面。

江弦去迎了迎他姐夫边华伟,中山装、戴眼镜,标准的知识分子,这会儿正在寒风里哆嗦。

“舟车劳顿辛苦了吧姐夫。”

“江弦,听说你现在是大作家了?”边华伟热情的扶上他胳膊,“你的《棋王》我也看了,惊为天人。”

“快进屋、快进屋。”

这边儿大人们还没进去呢,江琴俩儿子一溜烟跑进屋了。

“大电视!”

“妈妈,我要看电视!”

“电视?”

江琴抹抹婆娑的眼眶,一眼瞥见屋内的12寸大电视,惊得嘴都合不拢。

“咱家里啥时候买电视了?!”

“你弟的主意,写文章挣了点钱,掏钱给家里置办了台。”

江琴侧转头看向老弟,目光中满是不可思议。

“你咋那么厉害呢?”

“运气好、运气好。”江弦不好意思的挠挠头,随后从兜里掏出俩红包,给他俩外甥发了压岁钱。

中午饭是八口人挤在屋里吃,电视上播放着鲁东台,热闹非凡。

边华伟夹一筷子清澈透亮的大白菜塞嘴里,“每年来了京城,最好这口芥末堆儿。”

江国庆倒满三盅酒,“华伟还在原来的单位?”

“不在了爸。”江琴有些气愤,“华伟每天下班刻会钢板,想增加点收入,结果被封举报信给告了,说他搞副业影响本职工作,写了封检查,给他调《革命故事会》编辑部一小单位了。”

“现在叫《故事会》,这个月刚改的名。”边华伟讪讪的笑。

嘴里正含片大白菜的江弦一哆嗦。

什么会?

不会真的是他想的那个厕纸读物吧!

话说《故事会》在这年头还真没那么不堪,它最初是本宣教读物,当时人民群众“文盲”多,能读懂《故事会》,在当时算是“高级知识分子”。

79年改名后,《故事会》走向新生,开始走向独到的“通俗”文学之路,做大做强,迈向辉煌。

注意了,那会它是“通俗”,不是“土气”。

就比如,金庸曾给《故事会》投过稿子你敢信?

关键他还被退稿了你敢信?!

......

京城住宿难,招待所不给普通人住,旅店一律客满。

到了80年,个体户开始开办“防空洞”旅店,店如其名,开在防空洞里头,并迅速的在京城开办了一百多个。

实在住不惯,你就只能上澡堂子里顶着乌烟瘴气忍半宿。

好在江爸老早托朋友,帮江琴一家安排了间住处,免了一家子的颠沛流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