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1978年过去了40(1 / 2)

腊月二十三,江弦从招待所回了魏染胡同。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唱词儿里的糖瓜就是关东糖,淡黄色贼拉黏牙,上面洒层芝麻。

他搁胡同口买了几根儿,不是值钱玩意儿,两分钱给一堆。

“去,把年画儿贴上。”回来还没消停,他妈立马给派上新活儿。

过年嘛,过得就是年前儿这股子热热闹闹的忙活劲儿。

拎着浆糊,往墙上贴灶王爷的年画。

也就今年才敢贴。

嗡嗡嗡那会儿,传统年画被当“四旧”给禁了。

过年老百姓只好从新华书店买新式油印年画,家家炕上贴着《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白虎团》那些样板戏画张。

现在开禁了,以前被批为“封建迷x”的灶神、土地神和龙王,重新被家家户户供了起来。

“江老师?”

“江老师在家么?”

听着院儿里有人嚷嚷,江弦放下刷子,晃晃悠悠出去,看着俩熟悉的面孔。

“施老师!”

“葛尤小兄弟!”

“江老师,给你拜个早年。”

来人正是施文新和葛尤母子二人,施文新满脸笑意,葛尤则一脸腼腆,戴顶羊剪绒的帽子,手上拎个大包。

“快进来、快进来,别冻着孩子。”江弦拽着葛尤胳膊,跟他大爷似得。

“施编辑您又来了?”饶月梅早听着动静。

“打搅您了。”施文新尬笑。

要按江弦刚才喊那辈分,她得喊饶月梅姨了,但她明显又比饶月梅年纪大...

算了,各论各的。

“江老师,一早就想来慰问你,又怕打搅了你创作,恰巧单位派我给您送点礼物,我想着你今儿肯定空闲,赶紧过来了。”

施文新拍拍葛尤,葛尤麻溜把大包拉开,从里头掏出俩点心匣子,上边写着“京城糕点”,边上捆着红纸卷的绳子,又掏出两瓶“菊花白”酒。

“施老师,您年前儿那么忙还特意给我送这个。”江弦有些感动。

以前他写网文,阅文逢年过节也送礼物,只给大作者,他只能眼巴巴的羡慕。

没成想穿越到70年代,居然收到了北影厂的心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他给施文新端杯茶,顺便儿打听:“咱们那剧制作的怎么样了?”

“挺顺利,我们领导听了都说好,这次来也是跟您打听打听新作的音信儿。”

“年后就发了,今年《京城文艺》的第2期。”

“是么?哎呀,那我到时候一定买一本,拜读、拜读。”

“哪能啊,到时候我送施老师你一本。”

“行,我一琢磨,到时候售报点肯定又买没了。”

江弦顿了顿,笑道:“施老师,我多嘴问一句,北影厂和《棋王》还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么?像搬上大银幕啥的。”

“呀,这个...”

施文新支支吾吾一阵,很快编出套说词儿:“江老师,咱北影厂条件有限,国家又要求优先照顾老艺术家,积压下一堆任务没拍,你放心,《棋王》厂里特别看重,等有个空闲儿...”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

施文新说一大堆,核心思想其实就四个字:下次一定。

江弦也没太失望。

人施文新讲了,北影厂现在筹备的都是啥电影?

《小花》《茶馆》《骆驼祥子》《包氏父子》《边城》...

《茶馆》、《骆驼祥子》是老舍作品。

《包氏父子》是张天翼作品,后世因“斯丹康”又翻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此作随他几度沉浮,嗡嗡嗡结束后,伴随沈从文一起回到文学界视野,再度受到关注。

小说讲的是湘西边城小镇。

沈从文就是湘西出身,他和丁凌同乡,俩人还有些恩怨情仇...

江弦忽又想起米豆腐。

好像也是湘西特色美食?

杂院儿里街坊邻居们听着动静,串上了江弦家门儿。

王大妈是个老e人了,逮着看见就最好欺负的葛尤一通盘问。

“你北影厂的人呀?”

“算是。”

“那你认识演电影的不?”

“我父亲演。”

“是么?”王大妈惊喜万分,“你爹演过啥啊?”

“《小兵张嘎》”

“这个片儿好呀,演谁?”

“龟田。”

“龟田?龟田是谁啊?”王大妈回头问了嘴院儿里街坊。

“不道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