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文学的良心83(1 / 2)

“你是?”

“你好江弦,我叫李小林。”她伸出手,露出恬淡的笑。

虽然三十多岁,李小林举手投足间给人一种孩童般的率真,让人特别亲近。

“李小林,你好,有什么事吗?”江弦茫然的问。

张洁看不下去,提醒一嘴:“小弟,小林是《收获》的编辑。”

《收获》的编辑?李小林?李...想到某个名字,江弦心底一跳,重新打量她一眼。

巴金的女儿,李小林?

不怪江弦不知道,巴金的家庭特别低调,他有一儿一女,儿子李小棠从不提起父亲,在复旦上学,校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儿子,后来被分配去文史室,就专心投身于工作20余年,也没几个人知道他父亲是谁。

至于女儿李小林,工作就是在《收获》给巴金作助手,这个没办法隐瞒,圈里很多人都认识。

两人站在颗枝干竦擢的老柏树下,礼貌的寒暄。

“爸爸看过你的《芙蓉镇》了,他对你的评价很高。”

巴金看过?!

巴金身体不好,后几年更是常住医院,第一期《芙蓉镇》虽然只有四五万字,但对一位老人家来说,还是极耗心神的,他愿意看完,这绝对是件能列为荣耀的事。

江弦受宠若惊,“我的创作还不成熟,好多人说我的写法中不中,西不西,经验太少。”

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管怎么样,先客套客套。

“怎么可能,你太谦虚了,我看你对乡土描写的很成熟、很深刻,从《棋王》开始就有这个迹象。”

李小林说的倒是真的,《芙蓉镇》的原作者古“夫子”,早期以描写乡土风情见长。

为什么说早期,因为晚期的他,钟情于写些毫无价值、胡编滥造的纪实著作,拿些野史村言,博洋人一笑,用时髦点的话讲,就是公知,在圈里名声特烂。

“你找我有什么事情么?”

“我一直想见见你,一直都没机会,没想到今天会遇到,想问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作品。”李小林直截了当的问。

“原来如此...”江弦沉吟。

有些人的真率,会让人觉得特别唐突,但李小林不一样,她的真率就让人觉得很真诚,所以江弦并不吝啬于给她透露。

“我确实有一部小说在筹划。”

“还是长篇吗?”李小林激动起来,着着急急问道:“是写什么内容的?能给我们《收获》吗?”

《收获》在今年刚刚复刊,主编仍是巴金,第一期发表的重量级作品有老舍遗作《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以及《上海的早晨》第三部,第一部还是1957年《收获》创刊号上发表的。

《上海的早晨》作者叫周而复,周而复知道吗?早期新闻学受害者,说他参观拜访厕所。

江弦根据目前已有的信息,给了李小林一个不太确切的答案。

“按我的设想,会是一部中篇小说,至于内容...会和唐代有关...也和水果有关...”

“唐代?水果?”听着模棱两可的话,李小林思索一阵,不得要领,但还是很感兴趣,“好吧,江弦,我约定这篇稿子了,你写好就寄给我吧!”

“李老师,你都不知道我写什么就敢要。”

“哈哈,别叫我李老师了,我不习惯,大家都叫我小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