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吃醋82(1 / 2)

9月14日,天空不时飘下阵阵秋雨。

天安门往东,沿长安大街走两百多米,就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那会儿是明清太庙,这会儿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

今日,南门内柏树林,7个展销处在枝干遒劲的参天古柏间一字排开,分类陈列出售全国108家出版社的图书。

“咱们举办这次全国书市,目的是为了丰富京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各界读者的需要,展示F4以来全国图书出版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巴拉巴拉给江弦介绍。

现在叫全国书市,后来改了个名字,叫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简称书博。

“这次为了密切作家、出版社、书店和读者的关系,在京的和外地杂志社、出版社的同志,也将分批到书市直接听取读者意见和呼声。”

这儿自然是没有《读》《青》《意》《知》的,都还没创刊。

搞最早的是《读者》,创刊于甘肃,从创刊开始走的就是美国老牌杂志《读者文摘》的路子,不光内容板块相似,甚至名称都叫《读者文摘》,后来让人家美国的给告了,改成了《读者》。

当时新华书店是主要销售渠道,不过新华书店负责人并不看好《读者文摘》,直接来了一句:“你们甘肃能办出什么杂志?”

《读者》特爱提这事儿,整的自己跟受害者似得,想啪啪打人家脸,因为这位书店负责人,自己就是个甘肃本地人。

事实证明,此人还真就是长了双火眼金睛,一眼就识破了这群妖魔鬼怪。

“江老师!”

“德宁老师!”

章德宁从拥挤的人群里挤过来了,“好久不见,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德宁老师你呢?”

“我也好。”章德宁满眼笑意,“你那篇《芙蓉镇》写的真不错,咱们杂志社好多编辑都看了,都觉得好,都盼着下一期呢。”

“是么。”江弦腼腆的挠挠头,又忽的瞅见王扶编辑不知啥时候站在了不远处,双手抱胸,时不时往这里瞥上一眼,眼神跟防贼似得。

“江作家,你好、你好。”旁边一年轻小伙子递过来手。

章德宁介绍道:“这是咱们《京城文艺》新来的编辑,叫刘恒。”

刘恒这小子,才华不仅在小说,更多在编剧上,《集结号》《金陵十三钗》都是他担纲编剧的作品。

“你好、你好。”江弦和他握了握,交谈得知,刘恒比他还小一岁。

“这么年轻,就进到《京城文艺》当编辑了?”

“您可别夸我,您这个岁数都写出《棋王》了,砍倒文坛一大片,我这不值一提。”

刘恒这小子说话也是一把好手,后来他升任京城作协主席,在作代会的闭幕式上讲了番话,算是就职演说吧,把好多人都听傻了,说:以前光知道刘恒写文章厉害,没想到这哥们儿讲起话来也这么厉害。

更牛叉的是,后来市委一领导开座谈会,拿出一笔记本,念了一遍,就是刘恒那番话,说:刘恒已经讲得很到位,我把刘恒的话重复一遍就行了。

“你不在的这段时间,咱们《京城文艺》变动还挺大的。”章德宁透露道:“王濛老师现在担任咱们社里的副主编,他说回头一定要找你约篇稿子。”

“咳咳。”王扶编辑不大愉悦的咳嗽两声。

正醋着呢,书市哄乱起来了,人群簇拥着摩肩擦踵,只为一睹老作家们的风采。

叶圣陶、臧克家、谢冰心、严文井、丁凌...这五位,想必不用过多介绍。

他们名字顺序也是这五人如今地位的排序。

叶圣陶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依旧精神矍铄,讲了两句话,读者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热烈鼓掌。

革命诗人臧克家,当即高兴地为书市写了一首诗:“望着一张又一张热情的笑脸,像早晨的太阳刚刚出山,我们有的虽然已经七八十岁,还想再活它二十年,写它二十年...”

这位老爷子也是活化石了,年轻时候跟大“诗人”张宗昌有段渊源,后来担任《诗刊》主编,有篇著名诗词中的“原驰蜡象”,那个“蜡象”原本作“腊象”,他给改的。

另外,作为老派诗人、文坛的执牛耳者,对朦胧诗,他反对,严厉的反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