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凌尘道人(1 / 2)

话说明朝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时候,湖北地界的武当山上有一座建于北宋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的道观,名曰“元圣紫霄宫”,该道观建在武当山的主峰之上,受天地灵气的孕育,道观气势恢弘。元圣紫霄宫的建筑依山而建,层层错叠,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甚是漂亮。又由于武当山为天下道家圣地,终年有雾气萦绕,让整个道观犹如天上仙家一般。明朝历代皇帝都崇德尚道,对道家福地都青睐有加,特别到了永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重建武当山,紫霄宫是重点修建宫殿之一,并重建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当时推崇道教之风盛行,从朝堂到民间都以道教为主流信仰。

朱棣重建武当山的时候,“元圣紫霄宫”主持道号一恒,人称一恒道长。一恒道长为人醇厚,对内善待全寺上下道士,对外时常周济山下困顿村民,每逢灾年,还主动减免租种观里土地村民的租金,所以深受方圆百里的人们的尊敬。全观上下八十余口道士也受一恒道长教化,本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潜心修炼,不与世俗相争。但凡事都有例外,道观里就有一个道号凌尘的小道人不受教化,不安心一辈子像其他师兄弟一样粗茶淡饭平淡一生,一心只想着如何出人头地。

凌尘本名姓刘名山湖,是一年灾荒逃难到武当山下,恰逢一恒道长下山施粥,遇见了奄奄一息的刘山湖,看这孩子也就五、六岁模样,由于营养不良个子比同龄孩子还矮上一头,并且瘦的已不成人形,随着一群灾民躺在路边。看他孤苦伶仃也无个大人照拂,躺在那出的气多进的气少。一恒道长本就是个心善的好人,看到这可怜的孩子不忍心让他就这么去了极乐世界,于是让一个道士把他背上送回到观里,灌了两碗热米汤,才救活他的命过来。

刘山湖是个极聪明的孩子,醒来后看见自己在一间道观里,心里知道是旁边的一恒道长救了他小命。他一骨碌爬起来就给一恒道长下跪磕头。一恒道长拉他起来,问他叫什么?哪里人士?如何逃荒到了武当山?别看这个刘山湖只是个五、六岁的孩子,但是对答如流,把一恒道长的问话回答得条理清楚。一恒道长也是多年没有遇到这么聪明的孩子,甚是喜欢,心里犹豫是否把他留在观里当个小道童,以后有缘还可传他一个衣钵,所以他对刘山湖说道:“小娃娃,我看你也没有家人了,你这么小,自己也难以养活自己,你想不想留在我这观中,做个小道人呢?”

这个刘山湖是个人小心通透的家伙,别看他才几岁,但他知道留在观里的话就不会饿肚子,所以心里是极想留下来的。但他聪明就聪明在于他看出了一恒道长的犹豫心思,于是主动说道:“仙长,你用米汤救了我的命,我已经很是感激了。我歇一歇就自己下山,我还能跟着其他人一起讨饭填肚。我留在观里面,帮不了仙长劈柴挑水,还要徒费观里的粮食。”

一恒道长听他这样一说,很是吃惊,一吃惊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说出这种话语,二吃惊是小小年纪就懂得为他人着想。想来这个孩子也是个心地纯良的人,所以就决心留下了这个刘山湖,并且赐了道号“凌尘”。于是刘山湖变成了凌尘道童,一恒道长看凌尘年龄又小,身体也瘦弱,实在是做不了什么力气活,就安排他在观里主要存放道家书籍的经楼里负责打杂。也就是看看有没有虫蚁蛀书,下雨的时候经楼有没有漏水,再加上洒扫一下经楼里的灰尘。这些工作在观里已经是最清闲省力的了。

每日观里早晨都会设有道家晨课,一恒道长的几个亲传弟子会轮流带领观内的道众研习道法。这个时候凌尘就会跟着师兄们读文识字,几年下来,聪明伶俐的凌尘也能把经书读个七七八八了。这时候的凌尘已经在观里待了五年,年龄也到了十岁,这五年过的倒也是轻松快活,加上平时耍上一点小聪明,使得一恒道长更是喜欢这个小道童,每每遇事对他都是照顾有加。心里更是把他列为自己百年之后的衣钵传人的备选弟子之一。

“元圣紫霄宫”由于是道人众多的大观,平时信徒们的供奉也是丰厚,加上在山下又有几百亩官家赐封的良田租给佃农,每年也能收上不少的粮食,所以观里总体来说还是富足的,每逢年节还能每个道士做身新衣裳。由于不愁生计,一恒道长就能安心带领道众潜心研习道法。“元圣紫霄宫”里的道士根据研习的方向不同分为三门。一是道门,是专门研习道家经书文典,本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来劝化世人。道门的师兄弟们每天都是做着在凌尘看来枯燥无味的道学研习生活。二是医门,是专们研习医术寻求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一门的道士们每天练习煎药把脉,针灸推拿,每个月都会轮流下山走村串镇的为山下村民治病赠药,虽是辛苦,但最受世人尊重。三是法门,学的就是道家的奇门遁甲、通灵抓鬼、修仙秘术。这一门在观中最是诡异也是最为神秘的,因为学习的法术既能驱魔除邪造福世人,也能为害人间。三门里面就法门授徒最为严格,一恒道长只招收心地醇厚、善心救人的徒弟修行此门。

凌尘小道士本想学习法门,但一恒道长考虑这个孩子聪慧有加,定性不足,担心以后不能把控自己的内心欲望,所以就有心把他编进医门。当一恒道长问他想学什么的时候,凌尘内心本是想学法门的,但他却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后开口说道:“徒儿本是山下饿殍乞儿,承蒙师父不弃从山下捡了我来,这几年受师父教诲,并教我识文断字,比上那些世间无人照拂的孤儿已经是幸运千倍,徒儿哪里还能择三选四,入哪一门修行当是由师父定夺的。”

一恒道长看这孩子的确是真善至极,心中自是欢喜,缓缓开口说道:“为师看你心地纯良,又资质聪慧,是块学医的好料,把你纳入医门吧,学成之后也可普济世人。”

凌尘心中本是不愿的,但他却装着满心欢喜的样子抬头说道:“好的,徒儿心中也是想入医门的,但是担心师父嫌我愚钝,不纳我入医门,这下好了,徒儿心愿已成!”

一恒道长听凌尘这么一说,心中又是高看了他几分。

凌尘归入医门学习后,一是他本就聪慧,二是想着好好表现,倒是比其他的师兄弟学的更加努力勤奋。短短几年,他已经熟识各种病理药性,已然可以把脉抓药了。这几年凌尘还是继续负责在经楼里的洒扫工作,闲暇之余他很是爱看书,基本上把经楼里的书都看了个遍。道门、医门的书籍都是放在经楼里凌尘日常是可以接触到的,只有法门的书籍是锁在经楼的顶层阁楼里的,钥匙只有一恒道长和主持法门的师兄两人才有。凌尘一直想偷习法门秘术,但苦于没有机会。于是他就主动承揽了观里很多年龄教长师兄们的衣服浆洗事务,每日打扫完了经楼后,他就主动去各年长的师兄们的卧房收取脏道袍来浆洗。这得到了全观上下的一致赞赏,都认定凌尘不但聪明好学,还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久而久之,凌尘就很自然地可以随意进入其他师兄的卧房,包括单独居住的几门主持师兄的卧房。一次凌尘就进了法门主持师兄的房间,偷偷用事先备好的稀泥拓了经楼顶层钥匙的模子,在下山去镇上给人看病的机会请匠人配了钥匙。

有了钥匙后,经楼里的藏书现在都可以毫无阻碍的被凌尘翻阅了。他每天快速的做完自己的洒扫工作,然后就躲在经楼里阅看法门的各种秘典,看上一个时辰后又锁上门去帮师兄们浆洗衣服。就这样连续几年都没有被人发现,并且凌尘发觉医门的很多知识药理和法门的秘术都是相通的,医门学的东西更能让他在法门修炼里得到精进。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18年明成祖朱棣再次恩赐元圣紫霄宫,刻“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这对于观里来说是件大事,于是全观上下都隆重接待朝廷派来督刻碑文的官员。朝廷派下来的是个张姓的公公,这个张公公是个四十多岁的太监,他是一个阴狠毒辣但又极爱黄白之物的人,他之所以会来武当山督刻石碑,是因为每次出宫办这种不得罪人的皇差最为他喜爱。一是差事不论怎么办都不会得罪人,二是作为皇差沿途都可以收受到不少地方行贿的黄白之物。由于永乐年间,太监在官场上已很是跋扈,加上又是皇差,所以每次张公公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气派至极。

凌尘小道士已经长到了12岁,这些年在观中虽然能吃饱穿暖,但是道观的生活还是清贫。当他看到入住元圣紫霄宫的张公公一行奢华的生活后,他内心的天平就失衡了。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想法更加的强烈。由于他年纪小,又灵活勤快,被观里安排去每日打扫张公公一行人住的西山厢房。他得知张公公喜欢吃新鲜瓜果,于是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元圣紫霄宫后山道士们自己种的地里采摘新鲜的瓜果,用个小竹篮提着掐准张公公起床的时间故意送到西厢房给张公公自带的厨师。所以每每张公公早晨起床一走到院子里就会看见凌尘湿着道袍下摆,用一个竹篮提着几样新鲜欲滴的瓜果送来。一日清晨张公公忍不住拦下提着篮子正经过院中的凌尘问道:“小道长,咱家每日清晨都见你给送瓜果蔬菜过来,你为何不一日多送些,第二日就不用再辛苦跑上一趟了啊。”

凌尘见张公公终于动问,于是放下竹篮,弯腰施礼后把精心准备了好几日的话缓缓说出:“张公公,我们元圣紫霄宫的这些瓜果蔬菜是观里的一众师兄弟种在后山上的,与那些普通农人种的有所不同!”

“有何不同,咱家愿闻其详。”

“这些种在道观后山上的瓜果蔬菜,受武当山的灵气,吸收日月精华,每每在这清晨还挂着清露的时候采摘下来,其内饱含灵气,煮食最为香甜。如果是采摘了当日不食,到了夜晚露水散尽,饱含的灵气泄去,第二日煮食就和普通瓜果无异了!”

“原来是这个缘由,但你每日清晨为咱家去翻山采摘这些新鲜瓜果也甚是辛苦,咱家心里过意不去。”

凌尘又鞠了一躬说道:“公公是皇上派来恩赐我们元圣紫霄宫督刻御碑的,自然是我们道观的贵人,小道我年龄小,没有力气去开山凿石,也没有那刻字描画的本领。只能每日翻山采摘这饱含武当灵气的新鲜瓜果给公公享用以敬心德,以望公公也感受到武当山的灵气,长寿绵绵!”

张公公习惯了各级官员的黄白敬献,山珍海味的招待应酬,却从没享受过一个小孩子每天清晨冒着露水翻山采摘瓜果的奉承,他心里自然知道什么饱含武当山的灵气这些都是假话,但听来很是受用,对这个半大孩子的小道士非常的喜欢。于是他解下腰间挂着的一个香囊递给凌尘,并说道:“难得你对咱家有这份孝心,这个香囊姑且赏你吧,如有机会你与你师父来京都云游的时候,凭这个香囊可以到我府中住上几日,也让咱家还一还你这个小道长每日送瓜果的人情,哈哈哈!”

凌尘看到自己的目的已然达到,于是恭恭敬敬收下香囊自是不提。

一月后,张公公督刻好石碑,一行人就启程回京复命去了。张公公这个久经宦海的人,回京后也就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但凌尘并没有忘记,他着手开始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每日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偷偷研习经楼上面的法门典籍,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打坐吐纳练习。时间又过了一年,基本上他把这些法门秘术知道了个七七八八。在那年春末夏初的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他偷偷跑到经楼,把几本自己还没有参透的法门秘典装入包袱,接着用自己平日穿的旧道袍蘸上香油一把火把经楼的顶层点了。然后只带着那几本法门秘典和张公公送的香囊翻出道观围墙,头也不回的下山去了……

而被大火吵醒的一众道士顶着响雷闪电提着水桶去救火,那经楼本就是建了百年的木建筑,最是怕火,遇到这大火,哪有救得下来的道理,眼看熊熊烈火瞬间就吞噬了经楼的顶层。众人正在束手无策之际,电闪雷鸣的天空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天上的神仙也不忍心看着这百年经楼就此毁掉,用水瓢在天上不断的泼着雨水一般。于是火势慢慢就灭了,第二天天亮一清点,大火只烧毁了经楼的顶层,毁坏了法门的大部分典籍,但下面几层楼的其它书籍完好无损。在大火里还找到小半截烧焦的道袍,观里一清点,独独少了负责洒扫经楼的凌尘小道士。众人议论纷纷,都说是昨天晚上雷击引燃了经楼,然后是凌尘率先去救火,被大火烧死在了经楼顶层。众道士想着那个善良聪慧的凌尘昨日还帮师兄们浆洗着衣裳,今日就为扑救大火,葬身于火海,每个人都痛哭不止。一恒道长更是心疼不已,最后命人把凌尘那小半截没有烧完的道袍在后山上设了一个衣冠冢,自那以后每每有想念凌尘的师兄弟,都会偷偷去那坟头哭上一番。

话说怀着七巧玲珑心的凌尘下了山就不敢在湖北地界待了,怕被下山办事的师兄弟认出,他换上了普通人的服装,解散道家发髻,昼行夜宿的向东京城赶去。半个月后到达了东京城,他没有急于去找张公公,而是找了一个客栈住下,一边打听张公公在宫外的府邸所在?一边盘算着怎么接近张公公并且让张公公留下他。他一路行来的半个月帮人看病抓药也积攒了点盘缠,在客栈住下后他打听到公公外宅所在,于是每天出门去张公公外宅的门口转悠打听张公公的事情。他打听到张公公每逢五的数就会来外宅住上一晚,就是初五、十五、二十五,平时都在皇宫内的太监住所不出来。过三日就是十五,按常理张公公下午下了差,天一擦黑就会来外宅,外宅里养的女人会备下酒菜等他。凌尘心想就这么直接的去外宅找张公公,对方一定会猜忌凌尘来的目的和忌讳别人来他外宅。凌尘思考了一会就计上心来,只见他会了客栈的帐,吃了一顿饱饭然后就向城外走去。

凌尘来到城外,找了一破败的庙宇住下,这间庙宇里也住了好些讨饭的乞丐,他打定了主意要在这破庙里和这些乞丐住上三天。在这三天里,凌尘和乞丐一样睡在枯草垫铺的地上,喝破碗接的雨水,每天既不洗脸也不梳头,并且尽量模仿着乞丐们的各种动作和神态。三天里凌尘故意只喝水不吃饭,到了第三天只见凌尘蓬头垢面,衣裳腌臜,并且已经饿的两眼深陷,全身无力,走路都没有力气。到了下午,凌尘就找了根棍子杵着,晃晃悠悠的向城里走去。现在的凌尘已然从一个干净伶俐的小道士变成了活脱脱的小乞丐。天黑前他就走到了张公公外宅的街口,把张公公送他的香囊别在腰间,找了一个屋檐就躺下了。约莫过了大半个时辰,太阳都快落山了,只见远远街口走来一乘青色小轿,两个轿夫一晃一悠抬着走了过来,旁边还跟着两个小太监。快走到跟前的时候,睡在街旁屋檐下的凌尘一个翻身,搭在身上的棍子刚好滚到轿夫的脚边,轿夫没有来得及反应,被拌了一下,踉跄着几步急冲向前,差点滑了轿杆。只听轿子里面的人一声叫嚷:“哎呦、你们俩狗东西想摔死咱家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