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王朝本质(1 / 2)

对于王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朱元璋刘基在内,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想过去追究这个问题。

但是当杨炎提出这个问题来以后,所有人都来了很高的兴致。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杨炎道:“还是以我们之前所说的矛盾推动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自然界的抗争,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所以,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便想办法去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没有火,人们研究出了生火,没有衣服,人们编制出了衣服,从此不再需要衣不蔽体,没有房屋,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从此不再需要风餐露宿。”

“人们还造出了弓箭狩猎,发明了陶器作为容器,渐渐学会了圈养家禽和种植各种作物。”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了。”

“这个时候,人们不仅仅满足生存需求了,开始有了一些储蓄,比如有了存粮,有了家畜,有了衣服,而这些,我们把他称为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的出现,让人们得以摆脱朝不保夕,饔飧(yōngsūn指早饭和晚饭)不继的生活,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其他活动。”

“与此同时,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条件下,人们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开始归自己所有,不再平均分配,私人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存量,衣物,家畜,房屋等等,也就意味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开始向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转变。”

“而贫富差距,也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脑子灵活的,吃苦肯干的,肯定要比脑子蠢笨的,好吃懒做的,积累更多的剩余产品。”

“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当生产出来的产品少得只够维持生存的时候,大家都没得选,但是当剩余产品出现了,大家就开始有了别的心思,谁都想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对吗?”

朱元璋和刘基点头。

同学们也是纷纷点头。

原始社会从公有制慢慢向私有制发展的过程,杨炎讲得很详细,深入浅出,让人很容易理解。

说到底还是人性的贪欲。

对于这一点,别说是朱元璋和刘基理解了,就是同学们也都理解了。

“同学们发现没有,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悄然转变了。”

杨炎的话,让朱元璋刘基还有同学们都是微微一怔。

他们听杨炎讲原始社会发展的历程听得入迷了,浑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杨炎继续道:“人们之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与自然界抗争谋求生存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了贫富之间的矛盾。”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当社会上,一部分人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就不想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他们便转而想要从事更为轻松的脑力劳动或者是直接不劳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