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就是比《应物兄》还要好! 18(1 / 2)

“我觉得就是比《应物兄》还要好!”沈明言听罢,也是不再低头,大声坚定的说道。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

“明言,《应物兄》是我负责主编的,不是我不相信你,但是李洱《应物兄》,从2005年动笔创作到他遭遇车祸,母亲重病去世,从头写过,几经易稿,才最终在18年宣告完成。

这期间的经历的所有生离死别,有关生命的思考他全部融入进去了,才完成这样的作品,你确定真的有比这更好的作品?”《应物兄》的主编唐力也站出来质疑。

要是林野在场,也会承认在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里《应物兄》也算得上是中上的作品,但也只能是勉强称之为不错,在林野看来远算不得杰作,甚至远不如李洱之前的作品《花腔》来得好,正如沈明言所说,文学就是文学,不是苦难,不是写作长短的堆砌。

就只针对《应物兄》的本身来说,《应物兄》是茅奖里少数的知识分子式的作品,所以《应物兄》也常被拿来与《围城》作比较。

但与《围城》不同的是,李洱《应物兄》的野心明显更大,它探讨的主题相当繁复、驳杂,包括知识者文化的母体、知与行等,儒学与老庄,美学范畴的“六艺”“情致”后现代等等一系列概念,不一而足。

但是野心大,不代表能驾驭好,在前一部作品《花腔》里,李洱尚还有一点文学语言,叙事角度比较低,语言还有一种冲击力。

而到了《应物兄》里,作者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用一种失控的、信马由缰的语言,苍白无力进行着枯燥无味的叙述,全文充斥着中学生作文的那种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抒情。

在林野看来,《应物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不避讳,大胆讽刺诸多现代社会里所谓的“大师”。作者在小说里,嘲讽了学界里的种种学术症结,对以“新儒学”为核心的文化大师也多作讥讽。

而缺点正如前面所说,野心大,想说的东西太多,驾驭的能力却不足,最后煌煌八十万言,基本都是假大空的抒情,都是虚假立不住的人物。总体来说,是一部平庸之作。

但是对于这类全图式描述知识分子的作品,向来是更能得到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评审和编辑偏爱的

“老沈,真的假的,说话可是要负责的,李洱《应物兄》是什么水平,你也是看过的人,也是准备要在咱们秋卷长篇专号准备刊发的作品,当时咱们一起看完,我记得你也说了,这是要拿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你是不是昨晚看得太兴奋了,要不先休息一下,总编我们也有过通宵看稿的时候,你也知道确实累人,老沈可能是真累了。”

刘云飞表面上站出来质疑沈明言,实际上他和沈明言都是《收获》的资深编辑,平时和沈明言关系特别要好,他这番话看似质疑实则是在给沈明言找台阶下,也是暗暗提醒沈明言清醒过来。

毕竟茅奖级别的作品可不能随便碰瓷,那不是个人好恶就能对标的作品,传出去对沈明言的专业编辑名声会有伤害。

“谢谢你云飞,不过我清醒得很,我相信《应物兄》是能拿茅奖的作品,我也相信我手里头的这部新人作品是不能拿茅奖的,甚至我都能猜测它拿不到什么重量级的文学奖,最多拿拿新人奖。

但那不是作品的原因,是作品之外的原因,是文学之外的原因,至于为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也总是颁给最好的作品创作者,对吧。

我只能跟大家说,我个人的判断,它是近年来最佳的中文长篇,也是最能代表新生代文学方向与潮流的作品。”

沈明言说完,全场都安静了。

良久,只见林凯走上前去,和沈明言对视了一眼,看着他因为熬夜而通红的双眼,没有说话,只是接过他手里头厚厚一叠的纸质稿件,回到了总编办公室,开着门翻阅起来。

见状编辑部的人也都没有再说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指责沈明言增加工作负担,包括《应物兄》的编辑唐力,反而每个人在经过沈明言身边拿纸质稿件时,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

沈明言看着偌大的办公室,每个编辑都安静看稿的样子,心里好像有股热火在燃烧。

一个上午过去了,午饭是沈明言点的外卖,特地点了烤鸭,可惜平时都爱吃烤鸭的众人都只是匆匆吃两口后就回到工位上接着看《潮汐图》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