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为文学的搬运工(1 / 2)

姜译在房间“享受”着廉价咖啡和黑面包,不由得吐槽,这么硬的面包都能直接拿来当擀面杖了,真不知道英国人是怎么吃得下这种食物,哦是整个欧洲。论美食方面还得是我大中国,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点,川菜的麻辣,湘菜的酸辣等等,再瞅瞅手里的黑面包,简直难以下咽。

不过姜译还是勉强皱着眉头咽下去,看着唐纳太太刚刚送上来的《泰晤士报》,此时的欧洲算是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各种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往往反映了政治、社会和文化风貌,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看着看着,姜译不由得眼前一亮,虽然自己对西方文学涉猎不多,但还是拜读过许多诗句和小说,尤其是一些有名的诗句在后世可是作为完形填空连线题等等需要死记硬背的。至于小说,虽然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很多小说姜译只是听说过名字,但他知道不少问世火爆的小说,抱歉了柯南·道尔,我得借用下你的福尔摩斯先生了。

想到就干,于是放下了黑面包,从唐纳太太那要来了纸和笔,仔细回忆了下福尔摩斯的故事。仔细斟酌后一字一句地写下《血字的研究》,然后开始以华生的口吻叙述。。。

当姜译再次抬起头时天色已经渐黑,小心吹干了纸上的墨迹,检查一遍措辞和细节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最后为了保险起见,姜译害怕这篇小说还不足以吸引这个时代的大众,就像梵高在他所处的时代还不被大众认可,一幅画连一块面包都换不到,却在死后才被发现天才的灵魂。于是他在末尾加了拜伦的诗句《她行于美丽之中,如夜晚》Shewalksinbeauty,likethenight。。。

他相信这首诗一定能给现在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撼。小心地把稿作塞进信封,托付唐纳太太寄给伦敦《泰晤士报》本部,在这个时代想要成名还是得靠这种权威性的报刊,不然像《东区新闻》这种地方片区报纸,受众都是些工人,谁会有兴趣去关注诗歌和小说?还不如手中的便士和招工广告来的实惠。忙活了将近一天,姜译还滴水未进,于是打算出门看看伦敦有什么好的餐馆,至于早上没啃完的黑面包?那玩意早就被姜译丢了。

唐纳太太对姜译还是非常好奇,英俊的面庞,衣着是昂贵的面料,对吃的东西非常挑剔(不吃黑面包就叫挑剔?),还有看泰晤士报的习惯,这完全就是一副富家公子的做派嘛。这种人在唐纳太太眼里应该住在富人区,每天坐着华丽的马车去歌剧院看歌剧,这样的上等人此时却住在自己家的小旅馆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奇怪的事情呢?

走廊里姜译还遇到了唐纳太太的女儿小爱丽丝在打扫走廊的卫生,小女孩因为长期缺乏营养的缘故,身体十分瘦弱,脸上并没有健康的红润色,这样年纪的女孩在后世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在这个时代却得帮助自己的母亲服务客人。于是姜译便给了小爱丽丝一先令,小女孩倒是很意外,但是很有礼貌地道谢“谢谢,乔治先生。”

姜译倒是微微一笑“不用那么客气,叫我哥哥,我家里也有一个像你一样可爱懂事的妹妹。”说着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不知道他们还好吗。。。

东区的餐馆大多千篇一律,都是服务那些来不及回去吃饭的工人或者单身汉,姜译看着那些与早上吃的别无一二的黑面包摇了摇头,于是叫了一辆马车去西区看看。行驶了好一会,耳边的东区喧嚣声突然清净了,眼前优雅的建筑群和壮丽的府邸构成了绚丽的风景线。高高的乔治式房屋和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沿着宽阔的街道展开,每一座建筑都彰显着贵族和富商们的财富和地位。巨大的门廊、华丽的立面以及精美的雕刻装饰,无不展现着主人的显赫身份和高贵品味。

街道两旁点缀着郁郁葱葱的花园和优美的公园,鲜花盛开、树木葱茏,为整个区域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清澈的小溪和精心修剪的草坪,吸引着居民和游客们在这里漫步、休憩,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西区不仅是伦敦的富裕之地,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优雅的剧院和精致的画廊散落在街角,艺术家和文人们在这里聚集,交流着思想和创意。音乐会、文学沙龙和社交活动频繁举行,为这个区域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氛围。看着眼前的一切姜译不禁喃喃道“这才是真正的伦敦啊。”而东区更像是活在另一个城市,也无怪乎查尔斯·狄更斯会写下《雾都孤儿》揭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和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只可惜姜译并没有拜读过这本小说,只知道里面大概讲述的什么故事,也许之后再找时间利用大概内容来尝试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