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天津行51(1 / 2)

天津大沽口。

“地当九河,路通七省舟车”,天津自明朝起就是中华帝国中心地带的门户地带。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在天津筑城设立卫所,于大沽口修筑炮台,成为渤海湾的海防要塞。

只是自从清军入关之后,还抱着游牧民族思维的满清并不重视北方的海防,在加之承平年代中国北方邻国并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大沽口的海防要务便逐渐地松懈下来。到了乾隆年间,大沽炮台的火炮已经完全不能使用,京津门户的防务基本上已经是形同虚设。

姜译地站在使团主舰的甲板上,眺望着远方巍峨的大沽炮台,心情十分复杂。那座明代曾经的军事要塞,现在已经是荒草丛生,一派荒凉的景象。炮台上驻守的几个绿营兵,稀稀拉拉地在树枝间拉起的绳索上晾晒衣物。

太松懈了,姜译如今也是一艘战舰舰长,手下管理着八百余人,哪怕是平时活最少的伙夫也会忙碌着,哪里会像这些清兵一样在军事重地晒衣服。。。

姜译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怒其不争,后世还不到百年时间内,这号称保卫京城的第一道防线就这么轻易被英法联军给突破。。。以至于一直把老佛爷赶到了避暑庄园避风头,甚至这些清兵的战斗意志还比不上那些义愤填膺的义和团。

这一路上使团成员哪怕是水手也是一路看过来的,在欧洲,中国被称为文明之地,遍地黄金,富饶强盛。使团一开始也会被广州的富饶震惊被高大的城墙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所吸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军队实在太落后了。。。

哈里恰巧来和姜译汇报,也是在主舰上,看到大沽炮台萧条的景象,也是嘟囔地说了句:“怎么清国的军队这么落后?”

这句话一下子让姜译一个激灵,想起那段惨痛的历史,那一直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但他现在却什么也做不了,现在他披上了一层白皮,他有什么立场来改变这一切。

不!还有!还有最后一个机会!那就是面见乾隆皇帝,改变他的认知。

姜译坚信这就是自己穿越的使命,作为这个世界的天命之子(姜译自己心里觉得的),自己穿越至今,靠着努力和脑海里的记忆也是一步步改变命运,不仅成为了现在海峡舰队的海军少校,领衔舰长,还可以说在整个英国文坛都有了立足之地。

连自己这样原本穷困潦倒,甚至欠了达西一屁股债(虽然达西没说要换,但是姜译还是觉得欠他),自己都能改变命运,那么自己也要尽最大可能改变这个帝国命运。

洋务运动,在姜译看来是正确的,虽然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听着不舒服,但不可否认,当清朝组建起浩浩荡荡的北洋水师,海军实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时候,那段时间的洋人对清朝态度也是客客气气。

就连东亚邻居小日本那段时间也是夹起尾巴做人,虽然背地里还是制定了侵略计划,但是在他们的舰船没有打造出来前还是不敢惹事。

甚至于靠着学习西方制度和打造的武器装备,组建的新式军队还在云南越南一带打败了法国。

那也是天朝最后享受上国待遇的时代,也是在那段时间不安分的守旧派又开始上下其手,疯狂地往自己口袋装白银,从一开始的军费削减到后面的武器装备购买下降,直到这样还不满足,甚至拿着武器炮弹以次充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