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文考试技巧 29(1 / 2)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 对语文不够重视, 觉得语文学习耗时长且回报少,想取得一个高分很难, 但是也不会考得太低。 所以语文就在所有的学科中被边缘化了, 甚至是不被重视的。但实际上, 语文是一种抽象的理科, 因为语言之间也是有逻辑的。

数学是逻辑的符号化, 语文是逻辑的文字化。 因此, 语文, 特别是写作其实也是一门技术。

一般情况下, 如果我们掌握了写作的 “技术”, 至少我们在150分钟的语文考试中, 会提高写作效率与阅读效率, 并节省时间, 把语文考试提升一个认知档次, 不断提升对文字与文字间组合的含义理解, 突破语文考试平常分的怪圈, 把语文变成提分的科目。 下面我们从分数比重最大、 占时最长的作文说起。

(1) 下笔前要告诉自己———考场作文没有必要写大作, 特别是没有必要为写一篇打动人的文章而大动脑筋浪费时间, 要让自己写一篇简单易懂、 传递信息清晰的小作, 华丽的辞藻可以略微点缀, 但不要满篇浮夸。

(2) 150字的开头是你经常要训练自己的。 以高考作文为例, 150字的开头绪论、 中间的正论 (150×4字)、 150字的结论, 一共900字。 150字的开头字数是考场作文、 杂志、 公文、 论文的单元, 是构成整体文章的细胞。 这跟英文构成单元字数是一样的, 因为任何国家的文章都符合这个规律, 只是文字形式不一样。 开头绪论部分是考场作文中最关键的部分, 因为这段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是否符合主旨中心, 只有这150字写好了, 并且用这开篇的150字把握住题中阅读材料 的主旨, 其他段落围绕着这个中心, 接下来的(150×4) +150字才能更有价值。

(3) 如何把握主旨? 当你读不懂整篇材料时, 在你面对一大堆材料无法找到主旨时, 你就要立刻运用寻找主旨黄金三法则。

法则1: 写作材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组高概率是主旨。

法则2: 找写作材料的贬义词, 与之相反的词高概率就是主旨。

法则3: 写高考作文只需有一个中心, 切勿从材料找到两个中心揉着写。把一个符合材料的中心表达得清晰而又准确, 你就至少可以获得45分了。

例如, 2018年天津高考卷作文:

生活中有不同的 “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能成匠心之作;有一种 “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篇材料给的关键字是 “器”, 搭配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含义。 而考生只需要写其中的一个搭配。 此材料给了两种器, 一种是物质上的利器, 或者说武器, 一种是内心上的气量, 切不可两者都写, 一定要选择其一。

作文的好坏, 其实与日常的 “刻意练习” 有很大的关系, 日常练习时,我们大可不必将整篇作文写下来, 我们要做的, 就是找到并提炼材料所给的主旨, 然后将开头的150字写下来, 剩下的150×4字的中间部分只需写下第一句, 也就是每150字的中心句 (大约15字到20字左右) 即可, 结尾重点要练习的就是扣题。

下面我们开始讲阅读。

阅读的本质是文字传达给读者信息后, 在读者大脑中产生的各种内心情感回馈, 而考试就是将这些情感回馈到试卷上并与标准回馈进行对比。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调整自身的阅读方法, 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所阅读文章的内容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应试阅读有以下 “四项基本原则”:

(1) 首先阅读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这样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结论。

(2) 在已经阅读了开头和结尾的基础上通读全文。 这样在已经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基础上, 从开头开始按顺序阅读, 其实这也符合目录学习法。

(3) 即使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要裹足不前, 继续读下去, 因为有些句子只能读完全文才能理解其含义。

(4) 有些句子读不懂, 那就用笔画下来。 与其说是为了搞清楚句子的含义, 倒不如说是为了搞清楚在什么地方写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从阅读题的答案入手。 我们知道, 任何考试试卷的阅读答案一定是符合逻辑的, 这就涉及另一个学科———逻辑学,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去了解一下。 从逻辑学这个方向入手, 去看待答案的设置, 会节省很多宝贵的考试时间。

举一个逻辑上的例子。 如果小明进门, 门就会开;那么, 门开了, 是不是小明就会进门呢? 学过逻辑的肯定知道, 答案是不一定。 也就是说 A→B,并非能推出 B→A。

还有一个常考的逻辑就是所有的 A 都是 B, 其实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 B包含于 A, 一种是 A 与 B重合。

一般情况下, 试卷上阅读题所用文章的挑选一定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认证的, 不会有逻辑上的瑕疵。 利用好了这一点, 就会进一步了解, 在作者进行推导的过程中, 为了不犯逻辑上的错误, 一般都会使用比较中性的词汇来组织语言, 像是 “有的” “也是” “主要” 等, 假如没有这些中性词连接的选项,在逻辑上是无法成立的, 这也是正确选项经常加入中性词去设置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高考语文Ⅰ卷第一篇阅读第一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