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一桩白骨案34(2 / 2)

“多,我这里都好多呢。这一件案子结了后,我跟老苟说,让你参与进来,把以前的悬案都弄一弄,说不定年轻人有新的思路。”

“好啊,师父,我对这个方向很感兴趣。”

现在,两个案子的目光都投到了技术科,等待科学提供新的突破点。

2天后,市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DNA实验室。

经过加班加点,检查报告被赶了出来,放在专案组的会议桌上。

关键信息有两条:

1.在废弃房屋发现的毛发里,未发现人类DNA,根据进一步检验,这些毛发属于人造材料;

2.提取到前山发现两具尸体的DNA,证明两人具有亲缘关系。

“人造材料?”看到报告的周正疑惑了:“莫非,这不是嫌疑人掉下的头发?”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山脚镇发生的凶杀案,线索就再一次中断了。”老宣说道。

“究竟是什么样的凶手,可以没有让我们掌握任何痕迹?这太反常了。”

“是啊,这凶手也太厉害了吧?”

DNA没有带来凶手新的信息,反而让案子更加扑朔迷离。

会议室的氛围陷入了死一样的沉寂。

最后,苟队长拍板了:“先不并案,按照两个案子分开调查。吴芳遇害的案子,由周正继续查;老宣,你就先查前山林场这两具尸体,争取快速确定尸源。”

这个安排,多少也体现出周正在苟队心中地位的直线上升。

挨骂归挨骂,可周正现在在队里,终归是可以跟老宣一样,独挡一面的刑警了。

下班以后,老宣在回家的车上,点燃了一支烟。

还有10年,他就可以退休了,躺平归躺平,徒弟的进步还是让自己有了紧迫感。

就像之前爆炸案中电路板的鉴定一样,他感觉自己有些跟不上现在的技术进步了。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作《老无所依》。

老宣觉得自己特别像里边的探长,面对凶手时的无能为力,让他的内心非常困惑,由于怀疑自己跟不上时代,最后选择提前退休。

年近50,还没有脱离一线的他,近几年的确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理论上说,在体制内的职场,到一定年纪,一定要往上走,否则就会落入老宣此时的窘境。

20多岁,你可以天天跑现场、去排查、去抓人。

可到40多岁,还跟一群小年轻干这些,就多少就显得有些掉范儿了。

再往后,发觉请教自己的小年轻越来越小,干这些搬砖的活儿还干不过小年轻了。

那时,才是最尴尬的时候。

体制内的潜规则是,年纪大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干一些低技术含量、轻松、体面的活儿。

最好去念稿子,向更大的领导汇报工作。

可现实中,这些岗位往往是被领导垄断的。

残酷的现实是:没有权力的加成,所有的职业规划,都是空谈。

老宣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