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平定流民(1 / 1)

白圭奉命围剿石龙之后,便将夔州城团团围住,不放一人进出,因夔州易守难攻,白圭决定断了夔州城的粮食,并发告示于城中道:“吾乃朝廷工部尚书,今奉诏讨贼,凡城中居民在三日内愿出城者一律给银三两良田三亩,并由朝廷提供耕牛谷种等所需之物。若执意留在城中,便视为助贼乱民,破城之日皆屠戮殆尽。”

石龙在城内得知此消息后也在城中发布了告示,告示称:吾等占据此地实属无奈之举,各位乡邻即日起若要出城绝不阻拦。城中百姓见此告示纷纷收拾细软准备出城,待城内百姓走的差不多后,石龙下令不再放一人进出。而此时白圭正在安置百姓之时,抓获欲进城之人,在一番审问下得知,此人为刘通之子刘聪,刘聪受刘通嘱托前往大昌求援,谁料大昌已落入官军之手,随后打听到石龙等人已到夔州,刚欲进城便被抓获。

白圭此时料到此时夔州几乎是一座空城,没有强攻的必要,随后把刘聪押至帐中对刘聪道:“前些时日我得到消息称你父亲已被押解进京,不日便会斩首,若你愿投降于我,我便许你隐姓埋名在我帐下效力,你好好考虑一下。”刘聪自小娇生惯养,特别是在刘通称王后更是奢靡,听说能活命便应承了下来。白圭又对刘聪说道:“在此之前,你需为我做一件事。”刘聪连忙点头随后白圭又说道:“夔州通判王祯有通敌之嫌,你挟他入城,石龙定会信任你,你只需接手石龙的部下绑缚石龙出城献降便是大功一件,届时本尚书才能护你周全。”刘聪连连点头答应,心想着只要自己不死,进入城中后便可伺机潜逃。

随后白圭叫来王祯道:“王通判丢失夔州,圣上定会降罪于你,今日我欲以你为饵诱使石龙出城,届时你也是将功折罪,圣上念你功劳定不会降罪,反而会善待你的家人,至于进城之后该怎么说,你自己应当知晓。”王祯面如死灰,随后下定决心道:“尚书大人,下官走后还望尚书大人善待下官的妻儿老小。”白圭点头回应,随后安排刘聪与王祯进城去了。

刘聪进到夔州城后便将事情的原委全部告知石龙,石龙一阵苦笑道:“唉,天不助我啊。”随后便命左右将王祯斩杀,然后遣散将士对刘聪说道:“既然世子想活命,便将在下绑了交与那白圭吧,不然世子恐怕也无法活命。”随后便让刘聪将自己绑起,送出城外。白圭在城外等候,见城门大开只有两人前来便对石龙道:“先生真当好本事,让我等奔波了近半年光景,若先生愿意出仕,地位必定在我之上,奈何先生选了这样一条路,真是可惜。不知先生在临死前可有什么要交代的?”

石龙摇头道:“只求大人莫要食言,放世子一条生路。”白圭笑道:“可惜那刘千斤英勇无比,却生了个草包儿子,哈哈哈哈。”见石龙不搭话白圭又道:“本官确实答应他饶他一命,待本官将你押解进京后,他是死是活皆看他的造化了。”随后便命左右押解石龙,放了刘聪。待白圭走后,参将喜信便将刘聪斩杀。

白圭进京后向宪宗复命,宪宗大喜,认为白圭待在工部实属屈才了,遂下旨封白圭为太子少保领兵部尚书一职。随后又下一道旨意,反民石龙蛊惑众人起兵造反,罪无可赦处以磔刑。念及其余流民因生活所迫,被逼无奈下才跟随免了其他人的罪责,并对各地流民遣回原籍,由官府发放土地供其耕种,不愿回家乡者充当徭役。

流民之乱过后,最高兴的莫属于李贤了,大仇得报便开始安心的修书著作。然而荆襄流民多数都是以武力镇压,家乡饱受战火纷扰,流民返乡后房屋被毁,良田流失。虽说官府给了耕地,都是荒了几年的土地,杂草早已扎深根于地中,赋税也没有减免,在宪宗政策下这些回归的流民也无法恢复正常生活,对朝廷的怨恨更深了。

李原与王彪收到石龙被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王彪欲收拾旧部为石龙报仇被李原阻拦,李原对王彪说道:“国师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就是没想到最后栽到了自己人手中。我兄弟二人现在应该积蓄力量,待来年变故之时再起兵反抗。”随后又问道:“将士们都安顿妥当没?”王彪回话道:“二哥,那些人起初不肯老实种地,他们都只会烧杀抢掠,后面我找来本地的农户教导他们,还是有好些个弟兄不乐意。”李原听后眉头一皱对王彪说道:“三弟,你且告诉他们,我们在这里种地自给自足,不用纳粮,其目的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当土匪山贼也好,当反王将军也罢都是为了过得好,如果我们不在这里蛰伏,下场与大哥一样。”

随后又道:“国师此前交代你我兄弟二人多读书,我听从国师的话近来读了一本《三国演义》,我发现现在的世道和东汉末年相似,皇帝独宠万贵妃,导致外戚干政,朝廷的内乱才刚刚开始。你我兄弟二人可效仿那张角,待时机成熟便起义造反,到那时定会有大批民众响应。”王彪打断了李原的话说道:“可我听闻那张角下场不好,最后也没当上皇帝啊。”李原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你看那朱元璋不也是放牛娃出生,引导农民起义不也建立了大明王朝么,所以你在闲暇之余也该多读读书。至于说什么时候起兵造反,那就要等别人先动,我们跟上就行。”王彪见争辩不过便匆匆离去,只留李原一人在家里读起书来。

当石龙的消息传到南昌府后,冯忠并未将此消息写信告诉我,而是找到宁王,对宁王说道:“王爷,此前在荆襄一带的谋划已经全部失败,王爷若想起事只能另觅良机了。”宁王大怒道:“你先前叫本王等,等的就是这个结果,如今前功尽弃你说该怎么办?”冯忠说道:“王爷勿虑,此世道表面看上去是太平盛世,实际上已是摇摇欲坠,若王爷想效仿朱棣那般前提是我们要有兵有粮。先皇夺了王爷的府兵,王爷只能另想它法借别人的兵用。现如今就算造反也师出无名,只待天下大乱王爷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便可收服各路义军为王爷效力。”宁王听后便问道:“你说的各路义军在哪,本王怎么一个也没见着,只听朝廷天天传来捷报镇压成功和剿匪成功。”

冯忠对宁王说道:“王爷无需心急,长则三五载短则一两年天下必乱,我等只需多攒些钱粮即可。”宁王念叨道:“三五载,三五载本王这一辈子有几个三五载。”冯忠又道:“当初朱棣也是这样等过来的,若王爷心急则必不会善终。”宁王便就此作罢,随后对冯忠说道:“这两年你且去打着本王的旗号与那士绅多索要些银两,本王自己的银子都不够使的了。”冯忠笑道:“王爷多虑了,此前荆襄流民作乱时我便让人囤积粮食,现在流民平定,正是倒卖之时。”宁王转怒为喜道:“如此甚好,今年把粮食全部卖出,待明年丰收以后再大肆屯粮,这些事就交与你去办吧。”冯忠应下后又对宁王道:“小女近些年被在下宠坏了,求王爷借几个人去教导小女学习规矩?”宁王笑道:“这是自然,你就放心吧,就算你那义子没有中举,本王一样让吾儿迎娶你家闺女。”冯忠听后便千恩万谢的离开了王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