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2 / 2)

  农民和藩镇互相成就,借着这股劲头,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开启了五代十国长达半百年之久的分裂时代。】

  李世民在宣纸上上记录下这两位末代皇帝的名号,他手中沾饱了墨水的毛笔在其后滴落下一个难看的墨团,就像是给黑暗的晚唐画上一个句号一般。

  殿内安静地只剩下李世民衣袖与桌案摩擦的窸窸窣窣之声。

  唐朝的历史在他们的手中走向繁盛,也在百年之后重新被打散,这对李渊和李世民这样的开国之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王朝兴替,这一颠扑不破的历史规律被这样真实地套用出现在李唐王朝奠基者的面前,引起了他们深刻的反思。

  和秦汉不同,当天幕出现在秦始皇与汉武帝面前时,秦始皇需要面对的,仅仅是十年之后要发生的事情,汉武帝要面对的西汉覆灭,是一百年后的情景。

  始皇帝踌躇满志,改正自我,再度革新。汉武大帝亦不惧怕,做好当朝之事,再给后人留下深切的建议,便潇洒而去。

  李唐王朝才刚刚学会走路,就被告知两百多年后无可挽救的灭亡之路,的确是很难如同秦皇汉武那般从容。

  此刻,那些兄弟阋墙一类的争端都不再是这对初唐父子二人所需要聚焦之处,无论如何,李世民都是李渊命中注定的继承人,是值得托付大唐王朝的存在——甚至这也不是李渊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那些眼前的纷争都不重要了,关键在于大唐走向衰败,是什么原因。

  李渊低声道:“大唐兴衰之关键,到底还是因为这安史之乱吗,世民,你意下如何?”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安史之乱亦非其因,而是自兴旺转向衰败的果。天幕屡次提到土地兼并,耕者无其田,富者愈富,此方为真正的因果所在。”

  无需发送弹幕,冥冥之中自有感应,祁衡微微停顿后,恰好接上了初唐父子二人的对话。

  【唐朝覆灭的因果际会,从表面上来看,会归因到安史之乱安禄山与杨国忠等人在晚年唐玄宗面前的小丑表演,但一个庞大王朝的覆灭,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寻根究底,最深层次还是民生民田之问题。

  这个道理说起来也简单,每一个朝代都为之做过努力,三代的井田制、董仲舒的限田思想、西晋的占田制,甚至是王莽没能成功的王田制,历朝历代的领导人都或多或少为维护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做出过努力,这是皇权集中模式下,皇权和农民权益相统一的原因。但是封建制度下,土地兼并也是根子里带来的祸患,有君主在努力,就有地主阶级在破坏,此消彼长构成了封建王朝的起起落落。

  唐继承了始自北魏的均田制,和之前的各种土地制度相比,均田制可以很好地抑制土地兼并,并处理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同时还鼓励农耕的发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