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87(1 / 2)

  在这三百年中,均田制的确缓和了地主阶级和贫农们的矛盾,也给农民们带来了一段好日子。

  这个“好日子”当然和我们现代化的农耕生活水平相差甚远,在那个年代,能够全家吃饱,就已经是盛世下能达到的较好的的图景。

  这是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小农纯手工种植的效率难免有低效率的弊端,就算是放到现代,万千亩田的大农庄是一种效果,承包一百亩的小承包商也很有赚头,但是不可忽视小农手工种植在农村依然有很多。

  和千百年前相比,这些小农种植者们在新时代,至少能够脱贫奔小康。而在封建社会中,吃饱饭,有地种,这就是他们最朴素、最真诚的心愿。

  均田制一直维持到了中唐时期,有学者认为即便是贞观之治这样名声浩大的盛世开端,农民的生活,也不过是勉强果腹,国富富不到民,盛世之名,名不副实。

  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不过对比起前隋后晚唐,贞观的民本思想已经算是相当优秀的了。】

  李世民立刻在“民本”二字上做了重重的标注——这是天幕钦定的核心要义,等自己上任了是要考的!

  现在的李世民,和当年那个,十七岁,只擅长领兵打仗的少年人不一样了,为了日后的大业,他早早设立了文学馆,招揽门生,自己也对治国理政的著作多有研习,在日复一日向幕僚们请教的时光中,他已能独立对天幕提供的思路方向产生发散思考。

  他将心中冒出的新策在心底一一记录下,准备回到秦王府后再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一一商讨。

  既然知晓了大唐腐坏的根源,在他手中至少要稳住后人行进的方向。

  【再之后的藩镇割据问题,其实也一样根源于土地问题。

  藩镇豪强能够霸道一方,依靠的是手底下的兵,那么这群兵是从哪里来的呢,又为什么愿以追随他们呢。

  德宗统治年间,朝廷的使者洪经纶来到河北,听说当地节度使田悦拥兵七万,下令让他“停兵四万,令归田亩”,以此想要削弱田悦的力量。

  问题来了,田呢?

  这四万兵为什么要来当兵?是当兵的日子很舒坦吗?中原人对土地的热爱是爱之深沉的,能让他们出来为这些军阀卖命,那就说明他们没有田了,只能通过出卖自身劳力与性命的方式,为一家老小换来吃的穿的。

  田悦对四万兵的话也验证此推测:“尔等久在军戎,各有父母妻子,既为使者所罢,如何得衣食自资?”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田悦的兵是重新回来继续当兵了,还有的被“消兵”政策强制退伍后,直接占山为盗。

  无一不印证来藩镇的军队来源,都是些因土地兼并失去了自己的几亩地,只能流浪无业的亡命之徒。

  他们的出现并非是某一个节度使振臂一呼,就蜂拥围聚,而是那些被朝廷放弃,失去家园的子民们。他们无路可选,要么被加倍压榨,成为地主佃农,要么参加军队,出卖生命,要么占山为王,起兵造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