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场朝会 12(2 / 2)

老言官挺直了身板,纵然须发皆白,面色憔悴,却难掩这一身的铮铮傲骨。

“自古为言官者,当冒死以谏,请陛下恕老臣直言。昔光武帝中兴之时,多赖大臣之力,亲贤臣,远小人,此所以荡平贼寇中兴汉室也。先帝在日,亲小人,远贤臣,故有阉党祸国,黄巾之乱。”

种大夫好一番慷慨陈词,情绪愈发激动,干瘪的皮肤上跳起一根根青筋。

“故大将军何进,一屠户尔,倚仗姻亲,窃居高位。鼠目寸光,不纳忠言,致有董贼焚金阙,逞奸凶,劫圣驾,毁东都,天怒人怨!”

“今陛下欲复光武之业,当简拔良家子以遏奸凶,至于残虐百官,诘问良人,与贼寇所为何异?臣不忍见国家动乱,请死于阶前。”

老言官言辞激烈,做出了随时准备一头撞死的架势。看得出来,这老人家开口之时就没打算还能活着,不过若是真让他死在这里,朝堂之外的那些笔杆子们可就有得忙了。

毕竟,谁会用自己的生命来诋毁他人呢?

残暴如董卓当年都不敢杀言官啊,也难怪后来掌权杀了蔡邕的王允,直到被抄家都没人站出来替他说一句话。

早已候在殿外的卫士连忙拥上来,将老人家“礼送回府”,随着直言死谏的骂声停歇,朝堂上的议论却也热烈了起来。

有人跳出来自证清白,亮明气节;有人高呼祖宗成法,善待大臣;甚至还有人在控诉西凉军中的董贼余党曾经犯下过的罪行。

即便现在跳出来的只是些可以被轻易舍弃的小卒子,这般数量和胆量也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身后的靠山,究竟掌握着何等厉害的底牌。

李傕郭汜二人的手早已紧紧地握在了剑柄上,好在最终还是克制住了没有当场发作,也许是我的反复叮嘱起到了些效果吧。事情发展成这样,朝会上自然已经议不出什么结果,最终以小皇帝宣布暂且搁置改日再议高中。

而藏在朝堂后阴影之中的我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朝会散去之后,我随着皇帝陛下再次来到了那间密不透风的书房当中。

“这帮奴才,究竟有何倚仗?大汉分明就要亡在他们的手上,还敢这般妄谈仁义道德?爱卿务必要助朕将那幕后的阴谋扯出来!”

好家伙,这小皇帝还搁这儿跟我演上了,你手里的暗卫的厉害,远非人力所能及,都查不明白,还想指望我? 虽然根据萝神给的消息,这事儿多半跟那什么“大贤良师复生”有关,但没凭没据的我也不能说啊。

“陛下息怒,今日朝堂上饶舌的,不过是些被豢养出来的鹦鹉罢了。要想钓出背后真正的大鱼,还需沉得住气。”

今天朝堂上这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正是为了给这帮子另有图谋的世家大族,狠狠地施一波压。逼迫那些沉不住气的人早些发难,小皇帝觉得整个场面他可以掌控得住,而我则需要以这种方式去收集更多的信息。

“近日坊间似有黄巾贼首张角复生的传闻,不知爱卿有何见解?”

“黄巾贼众虽散,余党未除,远在冀、青、徐各州,近有河东白波军数万之众。概贼众谣传以壮声势尔。”

古人虽然有些迷信,但却不傻,张角真有长生不死的高深道法,黄巾军至于被各地的武装豪强当经验宝宝乱杀吗。以原作的内容看来,黄巾起义面对的真可谓是古往今来的最高难度副本了,如果不是打黄巾军起家的,甚至都不好意思自称一路诸侯了。

要说东汉末年朝廷的军事实力有多雄厚,士族豪绅们的韬略兵法有多纯熟,怕也未必。如果说,这场起义根本只是一场骗局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