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_分节阅读_第156节(2 / 2)

  此话一出,欧阳修等人纷纷附和。

  一时间,王安石在朝中的地位也受到影响。

  每每早朝,大殿热闹的像菜市场似的,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可谓热闹非凡。

  这一日,苏轼带病上朝,几个问题抛向王安石。

  王安石只道:“……苏大人此言莫过于鸡蛋里挑石头,凡事皆有此等特殊情况的。”

  苏轼却道:“下官觉得王大人这话说的没错,别说是少数情况,即便只有一两例,也得想好应对之策才是。”

  “若是连朝臣都反对变法之策,又该要寻常老百姓信服?”

  “更别说王大人不赞同如今的科举,觉得诗赋、墨义、帖径是华而不实,想要再科举上也进行改革,那下官请问您,您大力推举考试经义,那学子科举时可有标准答案?又该由谁来制定这份标准答案呢?下官再问您,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准备参加科举的学子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

  “他们肩不能提,手不能扛,若如此下去,他们该靠什么营生?王大人这不是将他们往死路上逼吗?”

  “长久这样下去,天下定会大乱的!”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

  王安石被他哽的说不出话来。

  一直到了下朝,王安石脸色都不大好看。

  等着回府之后,谢景温就来了。

  这人乃侍御史知杂谢景温,他不光是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护者,说起来与王家也是姻亲,他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

  王安石对一直对他颇为照拂,他也一直依附王安石,时常替王安石出谋划策。

  谢景温道:“……欧阳修,范镇等人年纪大了,淋了几场雨后身子大不如从前,不足为惧。”

  “司马光一向谨慎,断然不会为了变法一事献出性命,唯独这个苏轼,是个不要命的,我觉着……是不是先将他除去?”

  王安石沉默着没有说话。

  若苏轼只是个寻常官员,他并不会在乎,可偏偏苏轼却是才高八斗,经常搞一些小动作,比如写些隐晦骂人的诗词流传出去,他虽一心只有变法,可身为臣子,若能流传千古,谁又愿意背负骂名?

  谢景温低声道:“我听说苏轼休沐时时常陪着他母亲程氏前去城郊寺庙上香,我看不如趁着这个机会除掉他算了。”

  “正好这些日子老百姓对变法一事有些怨言,到时候将这事推到躁动的老百姓头上去,定不会有人联想到大人的。”

  王安石这才扫了他一眼:“你觉得你能将这件事做的人不知鬼不觉,还是觉得你能聪明过苏子由?”

  身居高位者,他比谁都清楚做大事者该不拘小节的道理,若想要推行变法,必要时也是要牺牲一些人的,可却不能牺牲苏辙的家人:“我与苏子由这人有几分来往,你信不信,只要你敢动苏轼,他定会要你千百倍奉还的!”

  这下,谢景温可不敢随便接话了。

  王安石扶额道:“不过苏轼这人的确是叫人头疼,我索性想个法子将他调走好了。”

  没过几日。

  朝中就传来苏轼的调令,将他调为杭州知府。

  杭州是富庶之地,知府又是正四品的官儿,这差事不管怎么看都是美差,王安石觉得他很对得起苏轼了。

  用他的话来说,苏轼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有苏辙这样个好弟弟,不然以苏轼的性子,只怕他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等事儿,不管落在谁头上那都是一等一的好事。

  一是这是升官,为官者,品级越高,想要擢升就越难。

  二是如今汴京被激进派与保守派两派搅的是不可开交,若这时候能摘出去,等着风平浪静再回京,对谁来说都是好事一件。

  苏辙听说这事儿后是微微一愣,继而就明白王安石的来意。

  他对元宝吩咐道:“……你将我的库房打开,包几样好东西送去王家吧。”

  元宝应声下去。

  苏辙则起身去看望苏轼了。

  他比谁都清楚苏轼那犟脾气,朝廷的任命下来是一回事,苏轼肯不肯老老实实上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果不其然,苏辙刚行至苏轼书房,就听到里头传来苏轼的咆哮声:“我才不去什么扬州了!就算官家怪罪,就算我死,我都不会去扬州的!”

  “王安石这是做什么?使的是离间计吗?从前我就知道他不是什么好人,没想到却是个一肚子算计的小人……”

  苏辙走进去时,正好见着苏轼正举着一方砚台要往地上砸。

  也不知道是苏轼觉得乱砸东西不好,还是他觉得这方砚台太贵重的缘故,只见他高高举起砚台,竟迟迟舍不得摔下去。

  一看到苏辙来了,他将砚台抱在怀里,没好气道:“八郎,你说王安石这根搅屎棍子到底要做什么?”

  他只觉得自己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如今一个个大臣看他的眼神怪怪的,更有人偷偷问他:“苏大人,我听说你的胞弟与王安石王大人有几分交情,莫不是苏大人升职一事是你胞弟在其中帮忙?”

  “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你这样做会不会不太好?我虽相信你的人品,可旁人不一定相信,大概觉得你摇摆不定,两头吃了!”

  苏轼连声直说自己冤枉。

  他说这事儿与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

  可有人信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