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_分节阅读_第54节(1 / 2)

  眉州老百姓可是知道的,自程老太爷死后,那程家就是见钱眼开的商户,要程家拿出几个子儿来做善事,可别杀了程浚的老子娘还要叫他难受。

  可郊外的都是些流民,哪里知晓这些事?瞧见程家施粥,是一窝蜂蜂拥而上。

  到了晚上,这些人就上吐下泻起来。

  原来是如今米价贵,程家既想赚名声又舍不得花银子,所以买的都是些低价的陈米。

  在程浚看来,这些流民都是贱民,连草皮都吃,吃点陈米怕什么?

  但他不知道的,霉米吃了可是会死人的。

  所以翌日一早程之才再想来粥棚作秀时,那些流民是纷涌而上,找他算账,若非有随从在,他的小命就要交代在这些流民手上。

  其实就算没有这件事,苏辙想程之才的真面目很快也会暴露于众人跟前的。

  他可是听元宝说起过,说程之才与人施粥时不小心碰到流民的碗或手,皆会下意识皱皱眉头。

  一个人的言语能骗人。

  一个人的行为能骗人。

  但一个人的眼神却是骗不了人的。

  暂不提程之才一事,苏辙足足在城郊忙到元宵节前一日这才作罢。

  在元宵节这一日,苏辙与苏轼兄弟俩人见到了元宝的哥哥四鸭。

  别看四鸭的名字取的潦草,但人却如元宝所言是个周全的性子,他一大早就跟在元宝身后进府一趟,郑重给苏辙磕了个头:“……我听元宝说起过您,若是没有您,我早就不在了,就连元宝,只怕也活不长的。”

  “您的大恩大德,我们兄弟俩人定不会忘记。”

  这话说完,他又拉着元宝一起给苏辙郑重磕了三个头。

  苏辙见他言行有度,说起感激之言时是眼中含泪,只觉得这人也还不错。

  苏轼也是这般觉得的,开口便道:“那你可愿留在我身边当差?”

  “这样你们兄弟俩人也有个伴。”

  四鸭自是求之不得。

  四鸭被改名为来福,与元宝一同在苏家当起差来。

  当日下午,苏辙就陪着苏轼前去将抄好的书送给书商,苏轼手中的钱还没捂热乎呢,就还给了苏辙。

  故而等着苏轼从书铺出来时,是一声接一声叹气。

  苏辙见状,拍拍他的肩膀道:“六哥,你不是说小孩子不能老是叹气?这样显得老气横秋吗?”

  “正月里都是在过年,你这样,不好!”

  苏轼长长叹了一口气,无奈道:“我心里苦,不叹气实在难受!”

  “就好像一个辛勤的农民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了一年,最后的收成全交了租的感觉!”

  苏辙觉得这话很是贴切,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像这等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感受还真是不错了。

  他再次拍了拍苏轼的肩膀道:“这样吧,六哥,今日我请你吃一个肉夹馍,再请你吃喝一碗羊肉汤,这样够意思了吧?”

  苏轼顿时是眼前一亮,忙道:“太好了!”

  “不过八郎,你要是再给我买两包糖霜玉蜂儿就好了……”

  苏辙想也不想就道:“不行……”

  兄弟俩人说说笑笑,坐着马车这才回家去了。

  翌日一早,依旧是漫天大雪。

  苏洵已带着俩孩子行至门口,只见街上廖廖几个行人,微微皱眉道:“这么大的雪,路不好走就算了,到了书院,更是冷得很,你们哪里受的住?”

  他的眼神落在苏辙与苏轼俩人面上,道:“我看不如就差平安前去与张道长告个假,你们晚几天,等着雪停了再去书院。”

  他原以为自己这话会得到两个孩子的赞同,没想到苏辙与苏轼是齐齐摇了摇头。

  苏洵微微发怔,哑然道:“这是为何?”

  “我可是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外面有没有下雪,一看到下雪就高兴得很,不仅能出去堆雪人,打雪仗,还能借口不去念书……”

  苏辙:……

  苏轼:……

  苏洵正在这儿回忆曾经的逃学往昔,等他回过神来时,只见两个儿子齐刷刷看着自己,一副“爹爹,可真是不好说你”的神色/

  他这才不好意思笑了笑:“所以你们大伯,二伯对我是恨铁不成钢,老是说我不求上进。”

  “你们俩个真的执意要去书院念书吗?”

  苏辙率先点了点头,正色道:“是,道长说了,做学问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从前有匡衡凿壁借光,孙敬悬梁刺股,他们条件那样艰难都还能坚持不懈学习,我和六哥又怎能有所懈怠?”

  苏轼也跟着附和起来:“八郎说的极是。”

  这话听的苏洵都十分不好意思,想着自己连两个孩子都比不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