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81节(2 / 2)

  这时候陈炯明率部驻防南宁,他仍反对北伐。孙中山曾电促陈出兵,陈置之不理,且屯兵不进,扬言至少半年内是休养整训的时候。孙无奈,只好移樽就教,在赴桂林之前,亲往南宁访陈,向其劝告,孙说:“你应该支持我北伐。从利害观点论,我北伐后,如果成功,中国统一,我当然不会再回广东来。如果不幸而失败,我又有何颜回到两广。所以我北伐后,两广一切全权由你主持,不过请你不要阻止我北伐,并且请切实接济饷械。”陈口头唯唯,心中并不谓然。不久奉孙中山命回广州筹备北伐饷糈,可是他私心重于一切,回粤后积极推行把持两广的阴谋,先把广东省的财权切实掌握,同时和省议会密切联系,进行起草省宪,而对北伐态度非常冷淡。

  孙中山在南宁时曾对群众大会演讲“广西善后方针”:

  我是第一次到广西,所以也是第一次到南宁,……大家都知道广西是个贫瘠的省份,可是这次溯江西上,所见两岸都是肥沃的平原,甚至山林丘壑也都苍蔚,因此我发见所谓的贫瘠,并不是真的贫瘠,而只是人事未到而已。

  于是孙中山就开发利源建设地方、兴借外债、修筑铁路、开矿山、树农场、建工厂等项大为发挥,使听众耳目一新,认为是闻所未闻。

  孙中山然后从南宁折返梧州,再由梧州沿漓江过昭平,沿途系乘帆船溯江而上,从昭平至阳朔,路更险峻,梧州阳朔间虽然才450里,可是就走了16天。孙在阳朔发表演说:

  阳朔是块好地方,万山环绕,遍地膏腴。无知识的人以为这是土瘠民贫,可是却不知道奇峰耸峙的高山,都是石灰岩层的蓄积,可以烧石灰,可以制水门汀。所以别人认为阳朔是不毛之地,我则认为阳朔遍地都是黄金,所以我们应该拟定一套计划,把蕴藏在石灰岩层中的煤、铁、金、银、铅、水银诸矿,大量开发出来。

  孙中山在阳朔没有停留,即由阳朔赴桂林。

  孙中山为了北伐,积极整理军队,组织大本营。当时在桂林的部队有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福军李福林部,同时委派朱培德为滇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李烈钧为大本营参谋长、胡汉民为文官长。

  12月4日上午5时,孙中山偕许崇智、胡汉民等由拓本圩登陆,11点55分抵将军桥(距桂林城五里许)。桂林各机关团体各界人士均鹄立道旁欢迎。抵欢迎场时,典礼队的炮队在郭家山对面鸣放礼炮101响,孙入欢迎亭,欢迎人士脱帽举旗致敬,并欢呼:“新广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国大总统万岁!”还高唱一首欢迎歌。孙中山进入欢迎亭就座后,即接见欢迎的人士,陪同有李烈钧、许崇智、胡汉民等各省代表,欢迎亭设在将军桥口亭之前,以松针扎成,横额是“以党治国”,左联书“三民主义”右联书“五权宪法”,欢迎场布置壮丽,各种旗帜,灿烂夺目。欢迎的军队约三万余人,成四行纵队,粤、滇、赣军鱼贯过欢迎亭致敬,旋于下午1时排队入城,军队前导,各团体欢迎人群随后,由南门大街经鼓楼底,越十字街转后库街,抵达大总统行辕,行辕设于旧皇城桂王府。孙中山乘肩舆,服平民装,胸口佩一党徽,精神矍铄,桂林市民夹道瞻仰。晚上在总统行辕楼上观览各界举办的提灯晚会,各式各样的提灯,孙中山大为赞叹。后来又上紫金山俯瞰全城夜景,并观赏烟火,山顶缀以电灯,照耀如同白昼,孙中山顾盼甚乐。

  12月7日桂林军、政、学76个团体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欢迎孙中山,孙发表专题演讲,讲题是“三民主义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孙说:

  本大总统这次誓师北伐,经过桂林,借这个机会能够和诸君见面,可算是一段大因缘。诸君今天来欢迎本大总统,本大总统更希望诸君来欢迎民国的主义,革命的道理。那就是革命党主张的三民主义。本大总统是主张三民主义的发起人,三民主义如果能够实行,民国才可以建设得好。

  接着孙便就三民主义的内容、价值详为缕析。

  12月9日桂林的学界举行欢迎大会,孙中山莅会演讲“知难行易”,反复发挥“知之维艰,行之非艰”的道理。

  10日下午1时,粤、滇、赣三军全体军官1000余人在总统行辕开会欢迎孙中山,各界绅民凭入场券列席。孙中山莅场,由赣军总司令彭程万宣布开会,赣军参谋长宣读颂词,孙登台讲述“军人精神教育”历时一时半。李烈钧、胡汉民、许崇智及前四川总司令吕超相继演说。

  孙中山命令广西省长马君武注意地方治安、整饬吏治、肃清土匪、约束士兵。

  13日电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嘉慰。

  10年12月15日,孙在桂林发出通电,宣布徐世昌卖国,电云:

  山东问题,徐世昌久欲与日本直接交涉,只因国民监视綦严,不敢肆行己意。今竟借华盛顿会议,派遣代表赴美,以英美两国劝告为词,悍然与日本直接交涉,而无所忌惮,实属罪不容诛!本大总统以救国讨贼为己任,除竭力主张无条件收回山东一切权利,废除廿一条款外,特宣布徐世昌及其党羽卖国奸谋。凡我国民,其共起诛之。

  这一期间,蒋中正因母丧在奉化,孙中山曾于11月21日派陈果夫为代表,赴奉化诣奠,并且亲撰祭文,文曰:

  呜呼!文与郎君介石游十余年,共历艰险,出生入死,如身之臂,如骖之靳,朝夕未尝离失,因得略识太夫人之懿行。太夫人早遭凶故,恩勤辛苦,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今皆岩岩岳岳,为人伦之表率,多士之楷模。其于介石也,慈爱异常母,督责如严师,裁其跅弛,以全其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古有丸熊画荻,久闻其语,未见其人;及遇介石,念其根器之深,毓育之灵,乃知古之或不如今,幸而见于今,复不令其上跻耄耋,长为闺壸之仪型。是非特郎君辈所痛悼,亦足令天下闻之而失声。呜呼哀哉,尚饗。

  孙中山希望蒋中正处理完毕太夫人丧事即赶赴两广,所以函电催促,蒋中正于12月22日应孙中山召赴桂林,先抵广州,即在旅馆及舟车中草拟北伐作战计划书。

  就在蒋抵穗时,北方一位传奇人物徐树铮也到了广州,小徐的南下,表示皖系要和国民党合作打倒直系。当小徐抵穗后,孙中山即自桂电令廖仲恺、汪兆铭和蒋中正为代表,与小徐密商联合打击直系的军事计划,电云:

  兹请两兄及介石为我代表,与切商军事之进行。现我军决于旧历年后用兵,希望皖系策应,使直系更无归路。自来战略因于政略,吾人政略既同,斯为南北一致,以定中国,其庶几也。

  23日电广州总统府秘书长谢持,转促蒋即偕戴传贤来桂林。

  蒋遂于11年1月3日离广州,经三水、梧州、昭平、阳朔会同吴忠信,于18日抵达桂林。30日蒋约文官长胡汉民赴大本营谒见孙中山,商决出师北伐的日期,并决定将大本营移设韶州。

  2月3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北伐,命李烈钧攻江西,许崇智出湖南。12日张作霖派代表李绍林到桂林晋谒孙,商讨合作计划,以便南北夹击曹、吴。20日段祺瑞亦派代表周善培到广东。

  这就是后人所谓孙、段、张三角联盟的开始。

  孙中山积极进行北伐时,共产国际派遣代表马林来华活动,马林是荷兰人,其对外身份是苏俄“民族与殖民地委员会”秘书。他能说流利的中文,曾在荷属印尼工作,是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活动家,他曾协助陈独秀,创立中国共产党。他抵华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活动有一个看法,就是唯有借助于领导中国革命的国民党,在国民党旗帜下从事共产活动。

  9年冬天,马林到了广州,想拜谒孙中山,可是孙中山已赴桂林,所以便由陈独秀介绍,晤见陈炯明。不料马林和陈炯明见面后,两人谈话极不投机,马林大为失望,乃求护送去桂林。12月23日马林偕一华籍青年张春木(后来改名张太雷)抵桂林,孙中山命国民党宣传部长兼广西支部长邓家彦招待。以广西银行为其下榻之所。马林于是取道梧州溯流而上,沿途所经之地,尽是荒村茅店,抵桂林已是天黑,入广西银行后,但见电灯辉煌,光明灿烂,不觉手舞足蹈。

  马林在桂林住了三天,曾两次晋谒孙中山,第一次谒谈时提出三项建议:(一)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农工大众;(二)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孙中山对马林的提议没有予以具体的答复,马林问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是什么?”孙中山答:“中国有一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是继承这个道统而发扬光大之。”马林无法了解,再请教,孙中山依然如此答复,第一次的谈话遂无结果。

  孙中山第二次接见马林时,胡汉民、许崇智、陈少白、邓家彦、曹亚伯、林云陔、朱卓文、李禄超、孙科诸人列席参加,这次谈话在独秀峰山麓的旧桂王府举行。马林宣布第三国际意旨,力促国民党与之联盟。孙中山乃遍询在座各位,有何意见?在座各位均默然未作答复,于是孙中山乃以英语发言,郑重答复马林说:“……如今我们师次桂林,志在北伐;吴佩孚屯军洞庭湖以抵抗北伐军,所以我第一目标是夺取洞庭湖,攻占武汉,直取长江。长江流域是英国势力,英若知我联俄,必怀忌恨,而倒向直系,我们为了安全,现在只能与苏俄做道义上的联络,其他问题等到我们打下北京后再谈吧。”马林只好敷衍说请孙中山再加考虑。第二天就离开广西。

第183章 孙中山北伐的阻碍

  孙中山派遣粤军击溃桂系,占领广西后,即拟从广西整顿师旅进行北伐。因为非常政府在陈炯明势力范围内,陈炯明不但没有革命抱负,同时处处掣肘,因此孙决定自己率兵北伐,不再回广州做有名无实的总统。遂命令李烈钧所属的滇黔赣联军和许崇智所属的粤军一齐集中桂林,准备取道湖南北伐。这时陈炯明率粤军在南宁,孙还在广州,所以孙便打电报请陈回粤,讨论北伐问题,陈托辞不肯回到广州,并且打电报给孙,反对北伐。他的理由是:“北伐将促使直奉两系军阀由分裂而重趋团结,联合以对抗南方。同时北伐一开始,可能引起南方的分裂,因为西南各省都表示要保境息民,所以现在如果坚持北伐,首先遭遇阻碍的,不是北方敌人,而是南方友军。因此不如等待直奉两系战争爆发,再行出动。”

  陈炯明的意见,表面看来不无理由,实则完全不愿意孙中山把粤军调走以减少自己的实力。而且这时他已暗中和吴佩孚有了来往。所以他曾派兵解散了孙所设的招兵机关,调他的亲信魏邦平率部开往梧州监视北伐军,并通电响应卢永祥主张召开各省联席会议。

  陈炯明这些举动,使国民党同志大为愤恨,国会议员凌钺在议会中指斥陈为“倡乱首魁”,美洲华侨国民党支部骂陈“狂妄乖谬,目无元首,反复叵测,怙恶不悛”。电请下令讨伐。

  孙中山肯定陈炯明是革命的障碍,借口出巡广西,派外交总长伍廷芳代行总统职务。10年10月15日乘宝璧舰出发,17日抵梧州。

  孙中山驻节梧州,下令编北伐军为三个军,李烈钧为第一军长、许崇智为第二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长。同时电召陈炯明到梧州来讨论北伐问题,拟抽调粤军40营加入北伐,北伐军的军火军费应由广东供应。陈炯明不理会孙的召唤。

  25日孙中山由梧州赴南宁,移樽就教,会晤陈炯明。孙告诉陈炯明,自己率军北伐,两广都交给陈,北伐而胜当然不会再回两广,不幸而败,也无面目回到两广,因此陈炯明没有理由反对北伐。可是陈炯明毫无明确表示。29日孙重回梧州。

  11月5日,陈炯明由南宁返粤,路过梧州,曾谒孙中山,可是对北伐问题仍无具体答复,使孙在北伐问题上完全得不到陈炯明的支持。

  陈炯明和吴佩孚勾结的消息,在10年10月便喧腾南北,上海的外文报纸和路透社均有此报道,陈于10月23日通电辩诬,宣称纯属谣言,请勿采信。

  据陈炯明叛国史所记,陈吴勾结经过如下:

  陈氏实以联络吴佩孚之结果而降北,亦以降北妄念之冲动,遂以正式政府(指南方护法政府)之陆军总长,而先投降于吴佩孚。然其作用如何?则以歆羡总统地位之一念差耳。先是吴佩孚欲以全力对付奉天,又惧正式政府出师讨伐,乃由鄂督萧耀南,荐湖北人黄申芗为到西南卖蜡丸之哈米蚩。……黄至汕,闻马育航尚在汕头,遂往谒之。……黄知马为陈炯明心腹,遂用水磨工夫日论国政,并谓彼观天下士,只陈、吴为奇杰,如吴、陈携手,统一中国如举棋耳。……马既受黄惑,因为誉扬于炯明,且介绍其与谈,黄尽出其所能,以摇动陈心。陈氏素不甘居人下,自粤军回粤以来,对于孙公,早已露其剑拔弩张之态度。今黄乘隙说之,陈为动。故北伐军出驻桂林以后之种种牵掣,半出于吴佩孚代表黄申芗之计划,陈氏但奉命唯谨耳。吴佩孚见陈氏已堪为用,陈氏又派马育航、陈觉民等到洛,议订条件。吴佩孚遂担任逐徐世昌,陈则担任逐孙总统。……马闻言遂由保定急电报诸陈、叶,而吴虑陈尚犹豫,乃再派包兰支来粤,携函谒陈,谓解决中国时局,唯有南陈、北吴携手,则诸事可迎刃而解。并有吴为总统,陈为副总统之期许。……

  这段政治秘密,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吴佩孚在战胜皖系后一心要对付奉系,又怕孙中山北伐,联络陈炯明以牵制北伐军,减轻腹背受敌、两面作战之势,自然是极好的策略。陈炯明既然有背叛孙中山之心,也需要联络北方的力量,吴、陈携手自在意料之中。

  孙中山要对付曹、吴,也需要联络北方,所以有所谓孙、段、张三角联盟的酝酿。

  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以前,曾派李梦庚到广东接洽共同出兵讨伐直系。皖系也派徐树铮到桂林,计划北方奉皖两系与孙中山的北伐军三路出兵围讨直系。

  11年3月上旬,孙中山派伍朝枢到奉天“报聘”,受到张作霖热烈地欢迎。奉张表示三角联盟成立,共同推倒直系,召开南北统一会议,恢复旧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段祺瑞为副总统。原来在2月13日,困居北京城内的段祺瑞,在四个日本人保护下,化装乘汽车由北京逃出,经过通州时,得到当地奉军的照料,当天到达了天津。这时是直奉战争爆发前夕。孙中山任命朱培德为北伐滇军总司令,谷正伦为黔军总司令,彭程万为赣军总司令,李烈钧为大本营参谋长,胡汉民为文官长,决定与奉系同时出兵讨伐徐世昌、曹锟、吴佩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