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67节(2 / 2)

  在全国反日爱国运动中,段系变成亲日派,处于极不利的地位,徐树铮疑心冯国璋在捣鬼,幕后策划,又疑心冯将南下另组政府。而徐世昌则也想拉冯,以统一直皖两系,自己坐到北洋派最高领袖地位,所以早在8年秋天,就派师景云赴河间冯的原籍去迎冯入京。冯鉴于陆建章之被杀,怕徐树铮下他的毒手,因此迟迟其行,由河间到了天津,徐世昌虽然一再去电催他入京共纾国难,他则一再犹豫,不敢动身赴京。

第155章 和谈两个难题

  南北和会除了地点、人数、名称问题难以解决外,还有两个实际难题,一个是陕西省停战问题,一个是段祺瑞主持的参战军的存废问题。

  关于陕西问题要从陈树藩说起,陈树藩是陕西安康人,在陕西军中当下级军官,一步一步地爬到旅长地位。民国5年乘各地讨袁,陕西革命党人胡景翼发难活捉陕西将军陆建章长子陆承武,逐陆建章出关,陈树藩乃乘机率军由大荔驰至三原,组织陕西护国军,自称总司令,进入西安,综管省政,向段祺瑞递门生帖,5年10月正式升为中将,取得督军地位,变成了皖系附庸军阀之一。

  陈在陕西驱逐了省长李根源,俨然关中之王,克扣军饷,横征暴敛,勒种鸦片,声色自娱。由于他的胡作非为,陕人无不切齿。6年10月耿直以警备军在省城举义讨陈,巷战两昼夜,失败走蒲城,死城下。郭坚亦在蒲城自立。11月胡景翼所部营长张义安举兵三原,击败陈树藩部下曾继贤、严锡龙军,进迫西安。7年1月胡景翼在三原成立陕西靖国军。陈树藩打长途电话给胡说:“你不要把对付陆建章的手段对付我,你是认错人了。陆建章年过五十,腰缠千万。六年前我是一个穷学生,现在仍是一个穷军人,谁反对我,我就和谁拼命。”

  陈虽大言不惭,可是陕西反陈的民军遍地皆是,曹世英率部自陕北来;卢占魁率蒙古骑兵数千人占榆城;高峻则占领白水、韩城及沿河诸县;樊钟秀则率河南民军战于省南,袭击潼关。张义安围省城,陈树藩伪称求和,张乃撤退至鄠县,陈树藩大军至,张义安措手不及战死,郑宝珊、董振五以余众退渭北。陈树藩乃向北京及邻省河南乞援。段祺瑞命河南镇嵩军统领刘镇华援陕,即以刘为陕西省长。

  7年6月,陕西靖国军公请在上海办报的革命元勋于右任回陕主持西北革命大计。于乃偕王玉堂取道山西渡黄河,向北经宜川、延长而抵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以张钫为副司令,井勿幕为总指挥,下辖郭坚、樊钟秀、曹世英、胡景翼、高峻、卢占魁等六路。惠又光一旅则屯渭北省西。

  10月中旬靖国军誓师讨陈,先渡渭水。渭南守将姜宏谋与胡景翼原有私交,即开城迎降,胡单骑入城接洽收编,不料乃是诈降,当场将胡扣留,并解往西安。

  陈树藩颇懂政治,他不杀胡,却要挟胡写信给他的部下投降,胡也答应写信,但他在信中使用暗号,表示自己决不投降陈树藩,于是胡的部下便推举支队长岳维峻代理司令。陈树藩派员赴胡部招抚,又派第三旅旅长李天佐到板桥,均被靖国军击毙。

  7年11月下旬,靖国军总指挥井勿幕受于右任命迎叶荃军于西路,会商共同作战方略,归途经凤翔到兴平防地,陈树藩使民军内奸李栋材伪造郭坚的函件,邀井到兴平南仁村开会,井不疑有他,于11月21日轻骑前往,遂中计被杀,李栋材把井的首级带到西安去报功。

  于右任令四路军副司令田玉洁裹帛为首,将井的遗体葬于泾阳。于有哭井勿幕诗:“十日才归先轸元,英雄遗憾复何言。渡河有恨收群贼,殉国无名哭九原。秋兴诗存难和韵,南仁村远莫招魂。还期破敌收功日,特起邱山拟宋园。”

  陕西靖国军先后受到胡景翼和井勿幕两事的挫折,但仍继续有开展,南北和会召开时,陕西靖国军的六路军在陕西全境奄有广大的地盘。其分布是:第一路司令郭坚驻防乾县、武功、岐山、扶风、眉县。第二路司令樊钟秀驻防盩厔。第三路司令曹世英驻防交口、高陵、三原、乾城、洛川。第四路代司令岳维峻驻防泾阳、三原、富平。第五路司令高峻驻防郃阳、澄城、关山、兴市。第六路司令卢占魁驻防三原、高陵、同安、耀县。还有云南督军唐继尧所属川滇靖国军也进入平利、兴安、镇巴、紫阳一带。而陈树藩所保有的地盘,一天比一天小。

  就和会来说,南北两军的主要战场在湖南,陕西不算是重要战场。可是因为湖南战场发生了变化,段祺瑞便想在陕西开辟第二战场,借以继续南北战争。所以在和谈进行前,他调遣大批北军投入陕西战场,以图在短期内消灭陕西民军。他称陕西靖国军为土匪,不承认为南军,并把陕西的军事行动说成是剿匪,以示与南北战争无关。

  段派赴陕的军队是奉军许兰洲部,和会召开时,又调第四混成旅张元部开入陕西,并令甘肃督军张广建出兵长武、邠县,与驻防凤县的陕南镇守使管金聚(兵力有一混成旅),以及由四川逃到汉中的刘存厚(兵力约有两师),合力进攻靖国军。这一来陕西境内的北军与靖国军双方兵力共达20万人,因此陕西全省成为一座满目皆兵的大军营。

  和会召开前,南北双方都曾下过停战令,约束双方军队各守原防,一切问题留待和会处理。但是段祺瑞却耍了一个花样,提出所谓南北两军占领区应当维持战争发生前的状态,这就是说,陕、闽、鄂西南三个地区内的南军都是在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都应当退还北方。他又进一步提出所谓剿匪问题,诬蔑陕、闽、鄂三省南军为土匪,剿匪不是打南军,剿匪区域不应当划在停战区域内。

  由于北方提出剿匪问题,南北双方于是又展开了“匪”与非“匪”的笔战。北方把郭坚、樊钟秀、卢占魁等都说成是土匪。南方质问说,难道于右任也算是土匪吗?北方承认于右任不是土匪,劝他快快离开匪巢。南方又质问说:“难道陈树藩所收编的王飞虎、白翎子、徐志毛等都不是土匪吗?”

  南方议和代表到上海后,提出条件,要求全面停战包括陕西在内。李纯提出五项建议:(一)停战区域包括陕、闽、鄂三省。(二)北方援陕、援闽军队均停止前进。(三)双方议和总代表共同派员到陕西监视停战。(四)陕、闽、鄂三省由双方将领划定停战区。(五)双方在划定区域内剿匪卫民。

  除了陕西停战问题外,还有一个是参战军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参战问题已不存在。可是段系的人已把参战督办改为边防督办,参战军改为边防军。同时把参战借款提用来编组边防军。徐树铮出长西北边防筹备处。

  边防军成立了四个师,由傅良佐、曲同丰、陈文运、马良为师长。这是段对北洋军失望后,欲以新军来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西南方面在和谈前即提出撤销参战督办,停止参战借款,废止中日军事协定,解散参战军等问题。不过西南方面也知道,如果要北方履行这些条件,徐世昌是无能为力的,这样一来岂不是把问题更搞糟了。所以这些问题便不作先决条件而作为议题交付和会讨论。

  中国派遣代表出席巴黎和会的人选问题也是南北双方争端之一,这也是对政府的权力问题之一。北京政府指定以陆徵祥为代表团团长,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为代表。这个代表团名单中只有王正廷一人是西南方面的,因此西南方面要求加派伍朝枢和王宠惠二人为代表。

  前面曾提到北方议和总代表人选问题。本来徐世昌主张由李纯担任,皖系全力反对,梁士诒也被安福系反对,段想要王揖唐担任,王是安福系首领,西南护法就是反对安福国会,王揖唐自然不是一个适当人选,徐乃宣称王是众议院议长,与梁士诒是参议院议长同样不适宜于担任议和总代表。最后徐接受了梁士诒的意见,梁北返前在香港曾和唐绍仪见过面,唐表示朱启钤是个适当人选。徐乃提朱为总代表。王揖唐和朱启钤都是徐世昌的拜门学生,王后来变成段的私党,而朱则是旧交通系,所以和徐仍保持良好关系。

  西南对于朱启钤为北方总代表,也有不满的声浪,非常国会中约有100名议员联名通电指责北方增兵陕、闽两省,缺乏和谈诚意。同时认为朱启钤是安福国会的副议长,又是洪宪王朝的帝制犯,因此反对。

  南北双方既然在和谈前意见分歧而不能调和,因此和谈的进度非常迟缓。这时,五国公使在北京接触频繁,准备向南北双方提出措词严厉的第二次劝告。这个消息传出后,使段和主战派大感不安,南北的主和力量大为增加,议和问题才得急转直下。

第156章 上海和会

  7年12月29日,北方议和代表团朱启钤、吴鼎昌、王克敏、施愚、方枢、汪有龄、刘恩格、李国珍、江绍杰、徐佛苏等十人由北京动身南下。而南方议和代表团唐绍仪、章士钊、胡汉民、缪嘉寿、曾彦、郭椿森、刘光烈、王伯群、彭允彝、饶鸣銮、李述膺等11人也于8年1月25日到达上海。

  上海和会是8年2月20日上午开幕的,旧德国总会会场这天布置一新,南北总代表各引所属代表鱼贯入场,相对而坐,秩序雍容。其实双方代表多为旧识,如今相聚一堂,各有不同心情。

  开会后先由南方总代表唐绍仪致词说:

  国内战争至今日告一结束,但推厥祸源,外力实有以助长之,旧武人派苟不借助外力,则金钱无自来,军械无从购,兄弟阋墙早言归于好矣。何至兵连祸结,延至今日,使人民痛苦,至于此极。今北方已经觉悟,开诚言和,舍旧谋新,请自今始!

  北方总代表朱启钤也接着致词说:

  民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权多握于武力派之手,故战争纷乱,迄无宁岁。迩者时势所趋,潮流所迫,将化干戈为玉帛,换刀剑以赎牛,一切干羽戈矛,皆应视为过去陈旧之骨董。从此战争当无从再起,和平统一,请视诸斯!

  南北代表致词后,双方全体代表遂起座向国旗行礼,并欢呼中华民国万岁,和平统一万岁!然后进茶点,略作寒暄而散。

  南北和会开幕后,南方总代表唐绍仪首先提出陕西停战问题,双方共同推定了久居陕西的山西人、旧国会议员张瑞玑到陕西监督停战。北方总代表朱启钤承诺立即电告北京政府切实办到陕西停战,如果不能办到,北方议和代表愿意全体辞职以谢国人。21日双方代表决议催促张瑞玑兼程赴陕执行监视职权。22日唐绍仪又提出停止参战借款,取消参战军和宣布中日密约等问题,朱启钤也承认电达北京政府请示。朱的态度颇为迁就,使得北方代表中的安福系分子大为不满,认为朱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体,这是安福系暗中阻挠和议的第一步。

  在和会开始时,西方外交团向北京政府质问:为什么世界战争已经停止,中国还要招募参战军?是不是用以对内作战?22日北京政府答复外交团说:中国已经进行和议,不会再有内战。

  徐世昌借了外交团有压力,劝段将参战军移交陆军部管辖。段不置可否,因为陆军总长靳云鹏也是段系的大将,不过段的另一位大将徐树铮则表示反对。靳和小徐都是段手下四大金刚之一,正因为他两人势同水火,所以徐世昌便拉拢靳来对付徐树铮。

  这时候,徐世昌曾拟就一套裁兵计划,为什么裁兵呢?因为全国军队有138万人,军费占去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四,这种负担,对任何一个政府都是致命的危机。所以徐的计划是在和平实现后,统一的中国即向国际银行团借款裁兵,把全国军队缩减为50万人。裁兵完成后,进一步实行军民分治,军人不得兼任省长。这个计划既可减少军费支出,又足以削弱地方军阀的权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

  徐树铮毕竟足智多谋,他针对徐世昌的计划,向段献策,提出“保存参战军用以监督裁兵”。这样既可以拒绝南方取消参战军的要求,又免外交团的责难。段和小徐就用这个理由来拒绝交出参战军。其实这简直是强词夺理,掩耳盗铃,不过这也是唯一可以借口的。

  南方代表要求停止继续参战借款,段当然也不肯答应,徐世昌无力反对。因此,北京政府以财政困难、军费无着为理由拒绝了南方的要求。

  上海和会的实现,江苏督军李纯的促成关系很大。北方总代表赴上海时,曾先到南京拜望李纯,怎知李纯在送客时竟跌了一跤,把背脊跌伤,养了十天才告痊愈。李纯为和平奔走,历时一年多,受尽了骂,吃够了苦,到和谈要开始时,还要他受切骨之痛。

  至于陕西方面有没有停战呢?由于南方代表和陕西靖国军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络,陕西靖国军和南方代表通消息只能用快邮寄递,唐绍仪在2月下旬所接到靖国军的报告还是1月上旬寄邮的。根据这些报告北军管金聚部由凤县攻占宝鸡,继续向凤翔进攻;陈树藩部集中武功,奉军由潼关、吊桥移向兴平、武功;刘镇华的镇嵩军则进攻盩厔;张锡元部则进攻渭南。这证明徐世昌虽然下过停战命令,但是陈树藩部阳奉阴违。而段祺瑞则继续透过参陆办公处调兵遣将。

  2月24日唐绍仪因为陕西战争并未停止,所以向北方代表团提出严厉的质询,要求撤换反停战协议、破坏和平的陕西督军陈树藩。26日唐绍仪又接到靖国军1月中旬的报告靖国军在北军强大的攻势下,先后退出乾县、盩厔、眉县、扶风。同时北军还向凤翔、岐山、蒲城、富平进攻。南方代表团大为震动,乃宣布北方不履行停战诺言,从26日起停开正式会议,改开谈话会。同时郑重向北方声明,在北京政府未撤换陈树藩以前,不讨论其他案件。

  就在这个时候,湖南善后协会也派出代表文鹿鸣、傅纯根到上海来向和会请愿,要求迅速撤换恶名昭彰、杀人放火的湖南督军张敬尧。他们在南北代表面前泣诉张敬尧的第七师在湖南的暴行,代表们无论南北,都为之感动。于是属于南方的湘籍代表充满了愤怒地提出撤换张敬尧的要求。

  在和谈期间,北京政府正在发行“民国八年短期公债五千六百万元”,南方代表怀疑北京政府利用和谈为缓兵计,以筹措战费继续用兵,因此大为反对。

  28日,北京政府提出了四个文件给上海和会,这些文件都是由于南方代表要求废止中日军事协定,所以北京把这资料提供和会参考和审查,四个文件是:

  (一)中日军事协定文书。

  (二)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