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节(1 / 2)

  《北洋军阀史话》作者:丁中江

  内容简介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史话》(全四卷)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作者简介

  丁中江(1917-2004年),云南宾川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云南大学毕业,曾在法国巴黎进修,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科肄业。历任云南省政府代理秘书长、“军委会”特派员、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昆明《云南平民日报》社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参与创办香港《新闻天地》周刊。1961年10月赴台,担任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务,主讲英国文学,并在文化大学任教。之后在台视、中视、华视担任政治评论员。1978年至1984年被提名为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1988年冬,云南耿马大地震,率救灾小组,携药品、衣物、捐款赴云南灾区慰问,从此致力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第一卷

  阮文达序

  王湘绮(闿运)先生,以当代人写当代事,完成了一部“湘军志”;刊校甫竣,自己重读了一遍,不禁有“居然史迁矣”之感。但湘军志厚胡薄曾,是湘绮反复检阅档案,发现曾不如胡之处甚多,秉笔直书,不为私谊所影响,正是史家应有的态度,却料不到因此而招致了曾九帅(国荃)的不满,被迫销版毁书。虽然湘军志结果还是流传不朽,但湘绮老人当时不免感慨万千,深叹治史太难,年代远,失之真;年代近,失之偏;这艰辛,岂是率尔操觚者所能体味。

  有人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事实零落”;而新唐书则“用字奇涩,未免不文,刊削诏令,无不太略”。至于唐书以下,就更不足观了。但唐书之可贵,在于史官能守正不阿:刘知几领国史三十年,著作郎吴兢,襄辑史事,“则天实录”,实出兢手。至玄宗时,张说罢相继知几主国史馆,追览“则天实录”,中有宋环激动张说使辩证魏元忠事,张说不禁愤然叹道:“刘五(知几兄弟五人,行五)太不肯相假。”时吴兢在座,起而答曰:“此兢编成,史草俱在,明公不可枉怨故人。”说遂请改易数字,兢正色道:“若循公请,是史非直笔,何足取信后世,况公肯受尽言,犯颜直谏,直声已足传播,奈何欲掠美沽名。”说拜服,仍令旧章,这与曾九帅迫王湘绮销版毁书,襟怀度量,又不知相去若干道里。

  吾湘赵炎午(恒惕)前辈,在民初政坛,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他读到中江兄“北洋军阀史话”初稿,竟自叹连置身其中,见闻亦未能如此详实,炎午先生极力推崇中江的著作,是因为这部书存“真”而且不“偏”;实在说,中江兄治史之长还不仅此,他是第一个用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历史资料的人,他确实做到了“述”而且“作”的最高境界。

  袁世凯承淮军余绪,手创北洋军阀这个系统,他影响中国命运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他的身后,其幽灵仍围绕于北洋军阀之间,与当时动乱息息相关;中江兄穷二十年之力,完成了这部兼有史实与史论之长的钜著,他的心情,颇有“而今而后,死而无憾”的气概,他没有像湘绮老人一样自拟“史迁”,但确确实实承继了刘知几与吴兢的遗风。对于一个忧时忧国的书生而言,他真的是可以俯仰无愧了。

  当祸乱相乘、颠沛造次之际,我和中江兄相处的时日最久,这一段文字的艰难缔造过程,我亦知之最深;因此,我敢于预卜“北洋军阀史话”,一定是一篇不朽之作。

  再版胡健中序

  丁中江先生以所著北洋军阀史话索序于予,予微有史癖,益以中江斯著之博大精湛,快睹之余,所不敢辞。

  余穷十日之力披读一过,深觉就内容观之,谓其为北洋军阀史话,诚属不诬;而称之为近代中国史话,似亦名副其实。中江斯著包罗之广,巨细靡遗,其搜集史料之功,当世治史者,鲜出其右。

  近半世纪以来,凡北洋军阀为祸国家之罪行及国民革命吊民伐罪之伟绩,泰半为予所知者较之中江所述,不逮远甚。举一例言之,予少时家在金陵,亦求学于斯,而当时江苏督军李纯死事之秘,如不读中江之书,至今犹不及知。中江固忠义忧国之士,对北洋军阀深恶痛绝,自足理解;而对吴佩孚、张作霖等二三人则每于斧钺之外,致其恕赞,史才史识,于此见之。至中江以无党无派之身,于国民革命,辄拳拳申其颂祷,其对国家之贡献,尤有足多者。

  读中江书者有谓其中有采自当时报章杂志,类小说家言,然以司马迁“命世之宏才”,裴骃犹指为“时有纰缪”,此殆史家所难免。如以崔东璧考信之说衡之,则史事之可尽信者尤少。中江书中纵有可议处,亦大纯而小疵,何足为病。

  要之,中江斯著实为一不朽之巨构。并世及后世硕彦,读其书者,当不河汉予言。

  五版沈云龙序

  我国军事学权威蒋百里氏,于民国十二年,应上海申报馆五十年纪念之请,撰写“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一文,起清同治十一年,迄民国十年止,而为之论曰:“异哉三十年为一世之说也!湘军自咸丰二年办团练始,迄光绪六年左宗棠大定回疆,为时盖三十年,自是以还,湘军之事业无闻焉。小站练兵,始于光绪二十一年,五年而小成,十年而大成,今功名之盛,较湘淮有过之无不及也。明乎递嬗之迹,以时考之,则可矣!而要皆以前十年为创始,中十年为全盛,后十年为渐衰落。……”其于近代中国军事演变之轨迹,殊言简而意赅,且暗示其时以小站练兵为始基之北洋军系,其势虽曰全盛,实已渐趋衰落,将必仍蹈湘淮军之前辙,无以逾越三十年为一世之通例,灼见先知,卒应验不爽,尤非泛泛之论也。

  原夫湘淮军之兴,起家于民间团练,日渐扩张,卒赖其力以荡平太平军、捻、回诸乱,清廷倚若长城,遂取国家经制军队之旗兵、绿营地位而代之,可谓划时代的军制改革与进步。迨甲午中日战役,湘淮军由盛而衰,亦如旗兵、绿营之枯朽不堪一战,而归于覆败。因是袁世凯继起,编练新建陆军于小站,其褊稗将佐,即取自光绪十年李鸿章所创之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并延聘德国顾问为教官,费十年之力,练成北洋六镇,号称劲旅。其间且于光绪二十五年,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陆军,肄业成城及士官学校,以备将才之选;嗣又于光绪二十八年奏定北洋营制饷章,规模以是粗具。继之,清廷复于翌年设立练兵处,推广军制于各省,有规划全国创设新军三十六镇之拟议,事未及成,清社已屋,而部分留日士官生之领导新军起义,创建民国,与有力焉!惟其时北洋六镇,尚为北方重镇,仍以武备及另部分士官生为其骨干,然不仅无助于清廷,且挟势迫使退位,说者谓清廷之亡,实亡于新军,要非无因也。

  按湘淮军之弊,在于兵为将有,饷由自筹,以致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实为军队私有化开其端。袁世凯之练兵小站也,承其衣钵,尤而效之,遂一手提撕其褊稗将佐,奴蓄而厮养之,使其或综师干,或领疆圻,功名之盛,虽湘淮军亦难与比伦,寖假而自成北洋一系,悉出袁氏所卵翼,以是人人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清室,军队私有化至此亦达其最巅峰。故当清、民鼎革之交,袁氏得以利用北洋武力,窃据民国政权,跻登总统大位而犹不知足。然其初北洋势力所能控制者,仅能及于黄河南北各省。迨民二癸丑讨袁军起,袁命所部沿津浦、京汉两铁路南下,扼武汉,占九江,破南京,而局势于以大定。其沿京汉南下者,南至于岳州;其沿津浦南下者,南迄于上海、松江,至是北洋势力始达于长江流域。民四帝制议兴,西南护国军奋起反袁,袁命北洋之师入川,与护国军相持,师老无功,而袁氏中道崩殂。冯国璋、段祺瑞继起统率,地丑德齐,互不相下,乃析而为直、皖两系,俱失驾驭全局之力,北洋之分裂,遂兆于是。

  自是国内变乱相寻,怪剧时起,如督军团会议、张勋复辟之类,腾笑中外。而各省大小军阀,联甲倒乙,此仆彼起,咸思拥兵自卫,争城略地,割据称雄,要饷索械,几无虚日,视北京政府若告朔饩羊,无足重轻。而段祺瑞犹坚持武力统一,用兵西南,冯国璋及所属长江三督阴掣其肘,致未得逞。冯死,代之以曹锟、吴佩孚,遂不免于民九直、皖之一战。是时关外新兴之奉系张作霖,实助直以攻皖;皖败,段氏部下约二十万众悉散,而奉、直成均势之局。民十一,直、奉起衅,直胜而奉败。民十三,直、奉再战,则奉胜而直败,盖直系部将冯玉祥自号国民军倒戈相向以致之,而直系之精锐尽失。民十五,蒋中正率师自粤北伐,直奉复联结以相抗,实则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民十七,北伐之师,底定平津,关外因而易帜,全国遂告统一,至是历时三十年之北洋军系全部瓦解。语云: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北洋练兵之初,原用以御外侮,不料尽耗于内战,由自相砍杀而归于自焚,时为之,亦势为之,而祸国殃民之罪恶滔天矣!

  滇南丁中江先生,以时事评论家知名于世,出其余绪,兼治民国史,费十载辛勤,搜集可信史料,撰成“北洋军阀史话”四钜册,都数百万言,其于纷纭复杂之史实,不仅剪裁至当,抑且分析独到,实兼史才史学史识三者而有之,梓行以来,中外赞誉。先生知余于民国史有同嗜焉,乃于再版之时,属缀数言,余不揣谫陋,爰略抒所感以归之,兼以就教于先生,藉志文字因缘也可,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甲寅仲夏东台耘农沈云龙序于台北后野史亭。

第1章 北洋时代

  北洋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它的特色是军阀割据、军阀争权。

  北洋时代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东北易帜结束。可是袁世凯小站练兵之前的各种背景,以及袁世凯的崛起经过,也和北洋时代息息相关。朝鲜问题和甲午战争,就是袁世凯小站练兵的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兴起,中间总有一个过渡的时期,承先启后。这个时期并不令人兴奋,可是却孕育着很多重大意义,同时对于历史则有很高的价值。

  袁世凯代表北洋军阀,他和他的集团统治了中国30余年;从小站练兵开始,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为止,中国的内忧外患,莫不和这个集团息息相关。袁世凯虽然死于民国5年,可是北洋军阀却统治中国到民国17年。

  严格地说,袁世凯的丑恶还不及历史上的董卓,可是他的煊赫却比董卓大胆。董卓自己不敢做皇帝;而袁世凯则因缘时会,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窃取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他可以为中国的华盛顿而不为,却要龙袍加身,做中华“帝”国的皇帝,以致众叛亲离,抑郁而死。当董卓死后,他的党羽李傕、郭汜一班军阀曾扰乱东汉十余年;而袁世凯所手创的北洋军阀也大同小异。

  提起北洋军阀,虽然使人想到袁世凯,可是有更多的人想到张宗昌。张大帅浓眉大眼,挥金如土,嗜赌如命,甲第连云,妻妾如流水。更有许多笑话把军阀面貌衬托得极为生动。譬如说张宗昌在山东督办任内,有人介绍一位法律系高才生给他任用,他随手批了“派在军法处”。怎知“派”字写错了,写成一个“抓”字,于是某君就糊里糊涂地给“抓”到军法处羁押。隔了很久,原介绍人以没有某君的下落,乃遄访张宗昌,问到这件事,张说好像已派到军法处工作,叫副官查问,才知不是派在军法处而是抓在军法处。

  这个故事确实是真的,可是其他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是附会或转借,有的是张敬尧的,有的是褚玉璞的,有的是韩复榘的,大家一股脑儿都用张大帅做代表。

  其实北洋军阀形形色色。胡匪出身的张作霖是北洋军阀中顶尖人物,他义重如山,清秀如书生;至于吴佩孚自比关岳,慷慨激昂,可惜刚愎自用,则是另一型的北洋人物。

  真正像小说上的北洋军阀,除了张宗昌就是冯玉祥了,可是冯玉祥却在北洋军阀尾声中一变而为革命党人。至于有“水晶狐狸”美号的徐世昌也是独创一格;弄权跋扈、才气纵横则莫如徐树铮;善权术、有学问则以杨度和张其锽为最。事实上这一时期也可说人才辈出,不幸他们生在一个动乱的时代,虽然容易出头,却无济于世,对历史无所交代。

  阎锡山算半个北洋人物,他更是别具一格。在北洋军阀们扰攘不休、连连争斗砍伐时,他则在山西关起门来埋首建设。虽然这种关门建设成就有限,可是北方的军阀却不敢侵入山西,因此山西始终在安定中没有内战的创伤。

  唐继尧也是半个北洋人物,他是在西南割据,如果对他批评,可得八个字——“气宇不凡、目光如豆”。本来他首创护国,打倒袁世凯,再造民国,厥功甚伟。后来他被部下顾品珍赶出云南,到了广东,孙中山先生拉拢他、勉励他,如果他留在广东献身革命,他的历史又当重写。而他志在割据,不久仍打回云南,做他西南王的美梦。

  北洋军阀第一人当然是袁世凯。第二级有三个人,就是所谓的北洋三杰,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而徐世昌、梁士诒、黎元洪则介于袁和北洋三杰之间。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张宗昌、冯玉祥只算是第三级。……

  旧中国的政治常由一种无稽的神话来衬托,首创这个玩意儿的是刘邦。刘邦出身微贱,可是他有大志,因此他便别出心裁,说他是赤帝之子,同时和他家中人相约,自己躲到山中,别人找不到他,家中人则一找就找到了他。别人不明白为什么刘家的人可以找到刘邦,刘家人于是绘声绘影地说刘邦到的地方,头顶上有一块彩云,只有刘家人可以看见。后来刘邦做了皇帝,这些便成为有真命天子的背景。从此每个皇帝或大人物就都采用这种方法衬托自己。

  袁世凯也离不开神话,因此传说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袁保中就梦见了一只大蛤蟆爬到他的身上,而清朝末年也有“西山十戾”的说法。

  西山十戾是:熊(多尔衮)、獾(洪承畴)、鹗(吴三桂)、狼(和珅)、驴(海兰察)、猪(年羹尧)、蟒(曾国藩)、猴(张之洞)、狐(西太后)、蛤蟆(袁世凯)。

  这些形容多数是以每个人相貌相近于某一种动物,而冠以外号。如曾国藩害皮肤病,顺手一抓就掉下很多有颜色的皮,好像蟒皮一样。张之洞瘦小,形同猴子。袁世凯颈短、腿短、腰粗,走起路来是个外八字,每当天阴下雨时,他都爱张口嘘气,二十岁不到头发和眉毛都变白,这些在形象上都很像蛤蟆。

  袁世凯是不是以蛤蟆自居呢?当然没有人敢问他。

  民国6年,冯国璋曾说过一段掌故:据说真正促成袁世凯要做洪宪皇帝的,是袁身边端茶捶腿的小厮。原来袁世凯每日习惯午睡两小时,睡醒后必先喝茶,使用一只最心爱的玉制茶杯。有一天小厮端茶时突见袁所睡的床上躺着一只大癞蛤蟆,这一惊,失手便把玉杯跌落地上,当然四分五裂。幸好没有惊醒袁世凯,小厮吓得哭了起来,慌忙把地上扫净,便去找袁世凯的一位老家人请教。老家人见小厮吓得哭哭啼啼,便动了恻隐之心,乃教他如此这般。待袁世凯午觉睡醒,小厮换了一个茶杯奉茶,袁接过来大为疑惑,便问道:“玉杯呢?”小厮战战兢兢地回答:“求大人开恩,小的打碎了。”袁大怒:“打碎了,这还了得。”小厮眼泪已流了出来,细声地说:“小的端茶进来时,看见床上睡的不是大人。”袁厉声问:“是什么?”小厮说:“是一条五爪金龙横躺在床上,小的吓了一大跳,一不小心便把玉杯跌碎了。”袁的面色突然好转,声调也缓和下来说:“胡说,不许在外边讲,让我听见打断你的狗腿。”袁说完便在抽屉里拿出十块洋钱给小厮说:“这个赏给你。”小厮接了赏钱,欢天喜地而去,一场天大的祸事便如此这般化为乌有。

  由于这个幻觉,袁世凯便真的以为自己有九五之尊,其实袁并不是一个糊涂虫,他平素头脑很清楚,为什么却会相信这种鬼话,利令智昏呢?西方人有句谚语:“大人物常在仆人面前露出马脚。”袁的老家人深懂官场中的一切,同时跟袁久了,摸透了袁的脾气和弱点,所以轻轻一指点,便让小厮化挨责为受奖。

  癞蛤蟆和袁世凯的附会在北方传说很广,当袁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有“南下洼”(地名)蛤蟆结队朝王的怪事,真的出现了一大群蛤蟆。民国3年袁大总统举行祀天大典,北方争传“蛤蟆祭天”。到了袁死时也离不开蛤蟆,因为中国俗语:“癞蛤蟆难过端午节”。袁死在民国5年6月6日,早一天袁已人事不知,6月5日正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当时还有人说袁断气时,床下跳出一个大蛤蟆,怒目而视,不知所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