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144(2 / 2)

  明清时期,南方的农人更加普遍地,在他们的田地之间,种植起了双季稻。

  这样的现象,开始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上,象征着“双季稻”的图标,开始不断地复制增加。

  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二稻一麦”的标志。

  这是一种“一年三熟制”。

  而在长江下游的地方,“稻麦两熟制”的图标,则是特别多、越来越多,它获得了普及。

  画面再一转,来到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正在派人,进行一种试验。这是一种双季稻的试验,在江南举行。

  试验的东西,是培育出来的早熟“御稻”。

  道光年间。

  林则徐正在江南地区,推广双季稻。

  天幕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自战国秦汉直至明清,令许多先人看见了后世的种种发展。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从战国秦汉时期,到明清时代,多熟种植的复种制,从零星的、散在的萌芽,到后来逐渐趋于定型。】

  【人们在秋收之后,种植冬麦,冬麦之后又种豆。等到次年又种植玉米、谷子、黍穄等等。然后再次收获之后,继续种冬麦,循环往复。】

  秦始皇沉默伫立,他已经知道,后世的明清时期是在尤为遥远的未来。

  而人类农业的发展,历经漫长的时间。

  从他们战国、大秦时期,到后世经历过千百年的岁月,往后的光阴里亦会发展,不断向前。

  所谓的“趋于定型”,往后亦会发展、进步。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复种制”之后,又会是什么呢?

  战国时期,李悝听见天音频频点头。

  循环往复的“复种制”,这样的方法很不错,非常不错,确实可以达到“尽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谨,那就更好了!

  对了,玉米是什么?

  听起来很精致的样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样的米?

  某种在明朝嘉靖年间,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引起了战国初年魏国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闪而过的玉米棒子,看起来金灿灿的,果实饱满,汁水充盈的模样。

  李悝:看起来很不错。

  【人们利用“间作套种”等方法,将这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乃至于园艺作物,进行各种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农学家杨屾的《修齐直指》,就记载了对菠菜、萝卜、蒜、蓝、粟、麦等作物进行间套复种,达到了两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种极为平淡的语气说出了“两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观看天幕的观众们——

  每一个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说什么,两年十三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