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即兴作诗 10(1 / 2)

席间几人再没讨论这件事,刘璋相信父亲心里已有定论,反正历史上的州牧制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自己只不过提前了几年而已,有什么打紧?反正最后的骂名肯定是他背了,自己这小身板哪里扛得住。

三人从朝堂聊到民间,再从民间聊到诗词歌赋,蔡邕不知道是刚才被刘璋怼了,心里不开心,还是怎地,突然转头对刘璋说道:“看你对朝廷政策,说的头头是道,想必学问必然是可以的,伯父考考你如何?”

刘璋懵逼了,不是吧,老头,不就刚才怼了你几句,这么记仇?自己哪懂什么史经子集?这不是从心让自己出丑吗?刘璋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对蔡邕说道。

“小侄也不怕伯父笑话,我对史经子集一窍不通,不过小侄认为,读书为了什么?做学问?并不然,读书是为了明智,让学者知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十五个字的含义就行了,真正能做学问做到名流千古的有几人?也不过就那几个圣人而已,君不见历朝历代,权臣、贪官,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辈?伯父以为然否?”

刘焉和卢植笑眯眯的看着两人,他俩也想看看刘璋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蔡邕已经上过一次当,才不听刘璋的歪理,斜眼看了他一眼说道:“那就是不会了?”

刘璋笑嘻嘻的说道:“小侄刚才已经承认,我对史经子集一窍不通,不过小侄在诗词方面还是颇有些心得。”

“哦~”三人都惊讶了,真会啊?刘焉也有点懵,不会就说不会啊,这都是当世大儒,又不丢人,待会做不出诗来,到时候可就丢人丢大发了,赶紧给刘璋使眼色,刘璋装作不知道,只盯着蔡邕看,今天一定要惊掉这个老头的下巴。

蔡邕笑道:“那好,那我可就要出题了。”

刘璋起身恭敬的施了一礼,说道:“请伯父出题。”

蔡邕看着院子里的梅花说道:“就以梅花为题吧。”

刘璋看着院子里的梅花,此时已经进入冬季,再有两个多月就过年了,院子里有几支梅花,前段时间下的雪已经消融了,只有屋顶还有少量的积雪,刘璋装作冥思苦想状,小样,我不会做还不会抄啊,就在蔡邕等的不耐烦的时候,只听刘璋说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席间三人都瞪大了眼睛,刘焉是最懵的,这小子什么德行,自己不知道?不是,你真会啊?那你不早说,害老子在这里替你白白担心,真是个兔崽子。

卢植对刘璋一直保持着看好的态度,就凭他刚才说出的策论,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没有一定的眼界,不对帝国很了解的人,怎么会说出这么详细的解决办法?刘璋说的他不会史经子集的话,卢植也只当是他谦虚而已,他对刘璋作诗是抱着期待的态度的,没想到刘璋竟然能做出如此绝诗,当下细细品味,只觉得妙不可言。

蔡邕都被惊呆了,一个不注意,扯下了几根胡子,疼的他龇牙咧嘴的,自己只是想为难下这个小子,没想到他还真做出来了,当下细细品味,也觉得很是精妙啊,当下也顾不得矜持了,赶紧对刘焉说道:“君郎,赶紧命府中下人取出纸笔来,如此绝诗,怎么能不让它闻名于世呢?”

刘焉笑呵呵的让下人拿来文房四宝,心里也乐开了花,叫你老小子矫情,现在不也被自己儿子的才情惊呆了。

下人拿来文房四宝,蔡邕迫不及待的拿过来,刘焉在旁边研磨,蔡邕把刘璋刚才的诗句写了下来,写好以后交给几人观看。

刘焉接过来一看,笑道:“都说蔡大家的飞白体乃是一绝,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卢植才不会夸这个倔老头,他接过来看了下,说道:“字虽然不错,不过我觉得这首诗更好,应时应景,很有韵味。”

蔡邕也笑道:“贤侄!可否将这副字送给老夫?老夫想回家裱起来,就挂在客厅,以供来客品鉴。”

卢植笑道:“你这老货,我也想要一副,你拿走了,我用什么?”

刘璋赶紧打断他们,别待会两个老头又掐起来了:“两位伯父,不用争执,小侄以为,不如蔡伯父题上四副,咱们四人每人一副字,岂不美哉?”

卢植拍手笑道:“如此甚好。”

反正又不用他写,看热闹就是,蔡邕气呼呼的对刘璋说道:“就你小子会做好人”

不过还是又写了三份,写完以后对刘璋说道:“你还没说诗名呢?”

刘璋随口说道:“就叫咏梅吧!”

蔡邕点头:“咏梅……咏梅,好名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