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聪明人之间的测试(1 / 2)

包拯醒来之后走到官道,这里是汴梁通往洛阳官道,往来车马众多。不一会就有一个八九辆马车的车队路过,发现路边衣衫褴褛头部有伤的包拯,领头管事拿着火把照着翻开他的眼皮看了下又探了探包拯的鼻息:“行走在外就当积德了,带上他到镇甸寻个郎中给他瞧瞧。”众人七手八脚的把包拯抬上一辆车,往边境榷场赶路,好把车上从汴梁带来的货物与辽国人交易些牛马鹿茸山参什么的。

张喆一行因山路险峻又是黑夜,虽有火把照明众人不敢赶快。等赶到山下时天已经蒙蒙亮。张喆和柴管家他们带人在后山寻找没有发现包拯,柴管家安排两人骑快马。一人洛阳方向一人汴梁方向沿官道寻找。

两年后双喜镇

就在前两天团练使冷正锋。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接管了那个辽国给龙威镖局送信的人。此刻的公孙策还不知道包拯身上的事,他隐隐感觉最近发生的事和这个龙威镖局都有点关系,一时也理不出头绪,索性让展昭继续盯着镖局分舵。

客栈房顶上一人轻手揭开一片瓦,丢下个纸团砸在公孙策的头上。公孙惊呼:谁!冲出门外,那黑影早已消失在夜幕中。公孙回到房中关好门窗,捡起纸团小心的打开。借着灯光,只见整张纸上只在纸的最顶端的中间用小篆写着两个字:假的。

“假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意思公孙大哥?

展昭看着公孙策递给他的纸,一个好奇三连问让公孙很头大,看着展昭一脸的嫌弃。

“当时我要是在的话就好了,保准抓住那人来问问,就不用在这发愁了,没人能在我展昭少侠手里跑掉。”公孙的嫌弃直接被展昭无视了,自顾自的,往长凳上一坐,右脚踩在凳子一头,手搭在膝盖上,左手撩了下头发很臭屁的说到。

公孙策也不理他,拿着那张纸对着灯前后左右看了又看。展昭看公孙自顾自的研究着那张纸,也不理他。回房睡去不提

公孙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谁丢的这个纸团?假的指的是什么?”公孙索性起身,拿出几张纸,拿出毛笔,分别在上面写着:假的小篆中间最上,这些就是他现在能从这张纸上获得的信息。

假的说的可能是某个人或某件物件,小篆是秦朝始皇确定下来的官方文字,中间和最上姑且理解是某种处境或地位。

这些东西一定和他最近碰到人或物件或事情有关,虽然不知道来人的目的,绝不会无的放矢。

“先从最特别的来推断!”这段时间如果说最特别的事,应该就是在风月楼遇到一个酷似包拯的小厮了,公孙想到。“皇帝让他一个无从政经验的官场白丁来到河东路这个靠近边境,政情、军情、民情都很复杂的地方,本身就很不合常理。如果一定要让他觉得这个任命有那么一点点合理性的话,那就只能是有一个很特别,又和他关系很密切的一个人在这里,这样的话酷似包拯小厮的出现就让他这次看起来有些突兀的河东路上任变得合理起来了”

“再假设一下,那小厮是包拯的话不和他们相认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在某种形势逼迫下不能相认,要么是什么原因让包拯忘记了他们了(这个就太匪夷所思了,要是这样的话,包拯在离开庐州的这两年肯定是经历了很特别的事情)

还有一种可能性,包拯从皇帝的视野中消失了,带着某种特别的东西消失的。皇帝发现了这个小厮无法确定他是不是包拯,于是让他和展昭包拯最亲近的朋友来确认下。”

不管是哪种情况,看来他目前只有想办法确认那个风月楼小厮的真实身份,才能做下一步计较了。

两年前汴梁城内郑王府

张喆跪在郑王爷面前,头也不敢抬,大气也不敢出。郑王爷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他抿了口早已凉了茶:“起来吧,准备一下去一趟庐州。到地方后先安顿下来,什么都不要做,有什么事情我会安排人通知你。悄悄的走,我会说你回老家泗水省亲。”

是,王爷!”张喆翁声应到,起身退了出去。

这是在包拯在风月楼装傻充愣的第二十个月了,当年跌落悬崖被一从汴梁到边境榷场送货的商队所救。那商队头领人不错,路过镇甸的时候还帮他请了郎中。他为了跑的远些也只能装晕,那头领见他只是昏睡并无大碍,就带着他,想着养些日子就会自然苏醒了。

过了些日子,他估摸着也离嵩阳别院很远了,就“苏醒”了过来。商队众人也是大喜,包拯千恩万谢记下商队头领在汴梁的下处,说是一定亲自到汴梁拜谢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