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月有期(三)(1 / 2)

“是,小人是少主的侍卫。”

“洞中情态不明,多有得罪,还望海涵。”唐一意双手抱拳。

“无妨,唐姑娘还是一如既往的警惕。”

“这位是……”侍卫指向了一旁一直默不作声的柳云关。

“哦,路上搭救的一个小哑巴。”唐一意再次暗示柳云关不能说话,这侍卫既是李无期身边的人,那想必也是见过柳云关的。

柳云关微微点了点头。

“既是唐姑娘带来的人,那便一道走吧。”

侍卫领头,他在洞壁上摸索着,双手忽然朝一盏摆着夜明珠的灯托伸去,用力一拧,灯托转变了方向,眼前的洞壁随之松动,一条捷径出现在三人面前。

“唐姑娘,跟紧了。”侍卫提醒道。

三人刚穿过没一会儿,身后的捷径便又迅速合上,一切与最初并无二样,速度快得容不得人多半分犹豫。

后边的路侍卫重复着转动灯托的动作,很快三人便到达了原先方姑所在的圆形高地。

唐一意和柳云关不久前误打误撞,从一条洞道通向了高地下层,受视角所限,只能看到底下流动的溪水和鱼群,却看不到顶上高地的情形,而今换了一个角度观察,站在高地之上才知道这洞道之中竟是别有洞天。

高地的正上方并无山体遮挡,抬头可见青天,正午的阳光亦可毫无阻碍地照耀在高地之上,想必正是因为如此,雨天滴落的雨水才能在此聚集,并在高地的正中央形成一个水池,而多余的水再通过水池的小道流出,在高地最外围的低洼处又形成了环绕的小溪,也就是柳云关方才将手探进去那处。

水池中种有一丛又一丛的荷花。

“这里为何种有荷花?”唐一意问道。

方姑不见得对荷花有如此强烈的喜爱之情,更不至于为此费尽心思找了一个洞来种花。

“家主在此培育无期荷花。”侍卫也没藏着掖着,接着道:“府上的无期荷花早已绝种,家主这些年搜尽藏书与坊间传言,一直在尝试让无期荷花重现世间。”

唐一意躬身凑近朵朵荷花,小心用手拨开花瓣,并未发现莲蓬中有任何一粒血色莲子。

“至今尚未成功。”侍卫补了一句。

不过是过去了几年光景,李府竟没落到如此地步了吗?靠那夜明珠还不足以维持家计,还要费心栽培这无期荷花。

唐一意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钱还是给少了,方姑才会如此抵触不将血色莲子卖给她。

“唐姑娘,随我来吧。”

侍卫绕过花丛,脚上不知踩上了什么机关,花丛背后又一道石门打开,唐一意二人见状连忙跟上。

穿过最后一道石门时,洞道突然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此处洞壁上竟然没有夜明珠。

柳云关一手慢慢摸着洞壁向前,在黑暗中撞上了前头的唐一意。

他想问唐一意为何静止不前,但眼下不能开口,他只能缓缓蹲下身来,拍了拍唐一意的鞋面,表示自己的困惑。

未曾想唐一意亦蹲了下来,声音颤抖着说道:“这里好暗。”

害怕黑暗吗?应当不是,先前走过的几个夜晚也不见她如此惶恐。

柳云关环顾了四周一趟,按理说从光明之处突然进入黑暗之中,双眼只需片刻便能适应周遭光线,可进入这洞道以来至今已有一会儿,周围依旧是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与闭上双眼并无差异,何况这里还是如此幽闭。

或许唐一意怕的是密闭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黑暗?

“唐姑娘?”

柳云关急速思考,仍不知该如何帮唐一意,正在犹豫该不该直接开口让最前头的侍卫前来帮忙,他恰巧在此时开口了。

侍卫将先前可证身份的夜明珠从怀中掏出,洞道内霎时有了光亮,在光亮之中柳云关看到唐一意苍白的脸渐渐恢复了血色。

“少主嘱咐我一定要带上夜明珠。”他还记得唐一意怕极度的黑。

唐一意双手捉住柳云关的衣袖作为支撑,站了起来,口中说道:“多谢。”

后续的路一切顺利,前方的光亮越来越耀眼,侍卫终于引着两人走出了山洞。

眼前的竹林茂密,显然不是两人入口那一处。

“少主嘱咐我带二位从此处离开,先前二位应当是从主洞口跟随家主进入的,家主若知有他人入洞,此刻想必已在原处设好了埋伏。”侍卫简单解释了一番。

“几年未见,无期的心性倒是成熟了不少。”

“少主听了唐姑娘的话定是欣喜万分。”

“对了,今日为何不是他来?”

既已知晓在洞中的是唐一意,为何选择派了一名侍卫,而不是自己亲自来。

侍卫神色一顿,说道:“少主有其他要事。”

“那我可还能见他?”

“有缘自会再见。”

侍卫言毕,转身又拨动机关,走入山洞之中。

“这李无期又是谁?”见侍卫走了,柳云关终于可以放心说话。

“是方姑与李颂亭唯一的血脉。”

十七年前,李颂亭与方姑多年祈祷终于得来一子,全府上下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同年李颂亭于采集夜明珠之时从异邦得来一株荷花,此荷花名为无期,特结血色莲子,因夫妇二人认为是无期荷花带来了得子的喜讯,故给少子命名“无期”。

李氏二人恩爱之事明月郡人人皆知,此时得子更是喜上加喜,一时间引明月郡多少男子女子对婚爱之事心生向往,两人事迹更是为郡中人所津津乐道的。

老天似乎不愿见这世间有如此美满长存,李颂亭在李无期十岁那年照常出海采集夜明珠,未曾想于东海突遇暴风,船帆被吹得破碎,船身浸入海中,李颂亭及府中壮丁无一人生还。

李颂亭的尸首在东海中沉浮了几日,终于在第五日被浪水卷到岸边,运回李府时已是面目全非。

彼时方姑也是一身紫衣,双手搭在李无期肩上,静静立于李府门前等候。

前些日子她听闻坊间关于东海风暴之事,心中惴惴不安,府中事务繁忙抽不开身,她只能花了重金派人前往东海打探情况,前去打探的人只见东海一片平静,不见任何风暴的痕迹,亦不见任何船只的遗骸,他们告知方姑无事发生。

既然没有任何迹象,那颂亭便一定还活着。方姑这样安慰自己道。

可今日,他们竟然说李颂亭的尸首被找到了。

她不信,半月前还跟自己说异邦的脂粉另有特色,要给自己带一份回来的人,怎可能会如此轻易食言?

眼前这具尸首面目全非,凭什么他们说是颂亭便是颂亭?

“不,这不可能是他。”方姑拼命摇着头。

“无期,这不是你爹,对不对?”她问一旁的儿子。

李无期双眼空洞,沉默着。

“抬走,抬走!这不是颂亭!”她突然发起狂来。

小厮立马上前抬起摆放着尸首的担架,搬动中有物什从死者怀中滚落,李无期眼尖,见状立刻拾起想要放回担架上。

“这是何物?”

方姑一只手突然死死地捉着担架,不让小厮再动分毫,一双眼盯着李无期捡起的物什,眼泪如泉涌般滑落脸庞。

是一盒脂粉,瑰丽的外壳上还有着不同于本朝的文字,随着尸首在海水中漂流了好几日竟然还能留在身边,实是奇迹。

“放下来吧。”

小厮毕恭毕敬地将担架放回地面。

方姑理了理死者凌乱的头发,将他压在脑后的簪子抽出。这支木制的簪子是李颂亭离家前她为他亲手制作的,她在家中打磨了整整一月,簪子每处粗糙的纹路不需用眼,只需手上一摸,便知出自她手。

那张脸在海水中泡了好几日,已浮肿得不成样子,现在就毫无遮掩地露在她面前,右耳垂那颗痣进一步佐证他就是李颂亭的事实。

“颂亭……颂亭……”她再也忍不住了,抱住尸首痛哭了起来。

那天大哭过后方姑突然陷入一种恐怖的死寂之中,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为衣衫破烂全身溃败浮肿的李颂亭整理仪容,心如死灰地安排后世,面上再看不出一丝波澜。

正当李府上下一片缟素之时,李颂玉和李颂立突然到访。

“我的好嫂嫂啊,这些日子真是苦了你了,整日忙上忙下的,李府若是没你主持大局怕是早已乱成了一锅粥。”李颂玉两手空空地前来吊唁,硬生生挤出两滴眼泪来。

“作为颂亭之妻,这是我分内之责。”方姑跪在仍停留家中的棺材前接着烧纸,头也不回地说道。

“是,你是大哥之妻,我们也是大哥的兄弟不是,总也该我们协助着料理他的后事吧。”李颂玉一面说道,一面和身旁的李颂立交换了一下眼神。

“我一人足矣,便不劳烦二位了。”

“那可不行。”

“有何不行?”

“这大哥留下来的资产,难道任由你独吞?”李颂立心急,心中想什么便说什么。

“你们二人可曾为颂亭今日这份家业做出何贡献?竟不知廉耻开口在这关头欲分一杯羹?”

李颂亭三弟兄早已分家,拿着从祖上分得的田产各过各的。那李颂玉和李颂立二人最辉煌时不曾向患难之中的李颂亭施过援手,若不是前些年李颂亭走投无路,不得不冒死出海无意间发现了夜明珠这发家之物,他和方姑不知还要吃多少的苦。

这些年李氏夫妇勤勤恳恳,如今的风生水起全凭二人苦心经营,自获得钱财以来,这李颂玉和李颂立闻着味就常来走动了,李氏夫妇向来是闭门不见的。眼下李颂亭身故竟给了他们入门的机会,入门也就罢了,竟是前来讨分家产的。

“你一寡妇要这宏大家业有何用?难不成再嫁,将颂亭的心血送给他人不成?”

方姑终于抬起头冷冷地看了李颂玉一眼,道:“颂亭今日在这儿睡着,我不与你争。”

“哟,寡妇不反驳呢?戳中你的如意算盘了吧?”李颂玉再进一步。

方姑依旧跪着,手中一张一张地烧着纸。

“死都死了,还烧呢。”李颂立一把夺过方姑手中的纸钱,尽数散在了地上。

忍无可忍,方姑双手抄起置于烧纸盘中用于翻烧纸钱的铁钳,那铁钳在火中烧了许久,底部已是通红不已,她没有片刻犹豫,转身就将铁钳打开,对准李颂玉的脚踝钳了上去。

即便是隔着一层布,铁钳的热还是从外向里传到了李颂玉的肌肤上,灼热霎时间刺痛着他,使他忍不住要拔腿抽离,可方姑双手死死地握着钳柄,任他怒吼也不松手。

“松开!”一旁的李颂立见状,连忙上前掰开方姑握钳的手。

她也没反抗,爽快地将铁钳松开,紧接着立马又将铁钳放回尚有余火的烧纸盘,火速拿出之后盯准了李颂立的脚踝,依旧狠狠地夹了上去。

“你这贱妇!”

李颂玉终于松了口气,轮到李颂立哀嚎起来。

“住口!我让你们别打搅颂亭的清梦。”

提到李颂亭,脚上恢复自由的李颂玉目光转向了灵堂中央还未盖上的棺材,而后一瘸一拐地走向棺材。

“大哥休怪我无情,是这个贱妇不愿让你安息的。”李颂玉喃喃说道。

“若你今日不同意大哥的家产由我二人安置,我便毁了他的尸身!”李颂玉双手撑在棺材边缘,冲着方姑喊道。

“李颂玉你疯了!”

死者为大的习俗他丝毫不顾,竟用李颂亭的尸身来要挟方姑。

“把地契和田产交出来!”

眼看李颂玉的手就要探入棺材之中,方姑猛然将手中夹着李颂立的铁钳松开,转而扑向李颂玉,一张口咬上了他的手臂,留下一排血印。

李颂玉反应过来,伸出另一只手凶狠地扇向方姑,让方姑一个踉跄倒在了地上。她的嘴角渗出了血,不知是因为自己咬得太狠,还是李颂玉扇得太狠。

“我今日便是死,也会全力护住颂亭和这份家业。”方姑讥讽地笑着,单手擦去了嘴角的血。

“夫人!”

今晨方姑只想一个人好好料理李颂亭后事,便遣散了灵堂中的侍女和小厮,此刻想必是闹出的动静太大了,府上的侍女和小厮都从他处涌进了灵堂,厨房的手中提着菜刀,其中还有几个体格较大的小厮拎着粗壮的木棍,随时准备厮打。

李颂玉与李颂立听闻李颂亭的丧事之后,一开始本是趁偏门无家丁看守,趁虚而入,只想不费吹灰之力拿到李家的家业,未曾想竟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现下被这么多家丁层层包围着,腿脚竟忍不住颤抖起来。

“以多欺少是吧?这样你们胜之不武,改日我们定会再来!”李颂玉尝试着提高音量,为自己壮胆。

无人回应。

两人尝试着从层层包围的家丁中挤出去,但任他们如何努力钻角度,面前的人墙就是不露出任何一条缝。

“让他们走。”方姑不紧不慢地说道。

人墙闻言当即散开,李颂玉和李颂立灰溜溜地挤出了圈子。

“你给我等着,我想要的一定会拿到。”临走前李颂玉还要再冒一句狠话,食指无礼地指着方姑。

小厮看不过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手握住了李颂玉的食指,接着强迫他将食指折了回去。

“还不走?那今日便留下来一同用晚膳吧。”

李颂玉环顾了灵堂内外凶恶的眼睛,心中发怵,挽着李颂立的手臂,一瘸一拐地逃出了李府。

“夫人,小的来迟,愿领家法。”

“罢了,收拾灵堂吧。”

经此一闹,灵堂内已是一片狼藉,家丁们沉默不语地收拾起来。

“娘,我怕。”李无期一身缟素,满脸惶恐地说道。

方姑将李无期揽到怀中,轻轻捏了捏他这张与李颂亭有着四五分相似的脸,拼命挤出一个笑容,说道:“无期乖,娘一定会保护好你的。”

言罢,又看向灵堂中停放的棺材,接着道:“也会保护你爹和我苦心经营多年的家业。”

直至李颂亭下葬那日,方姑心中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

而另一块石头却又被悬了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