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河堤正式开工34(1 / 2)

连续几天,刘金宁都站在家里观望,看雨能下个几天,会不会耽误后面河堤的开工。结果却是引来王秉生和赵建平同时上来家里聊乡村建设的想法。因为怕影响儿子工作,刘运国和唐秋花便躲到厨房里忙活午饭去了。

两位大学教授碰到一起,乡村建设的话题似乎就真成了楚汉之争。两人的学术造诣不相上下,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认识不相伯仲,但两人的分歧主要在于,一个认为“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乡村要先强基建,而另一个则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只有兴人才、强人文,乡村才能人丁兴旺、人才济济、兴盛发展。

专家大拿亲自跑自己家里来“煮茶论道”,这在刘金宁家里还是开天劈地的头一回,他感受到了电视访谈纪录里高手巅峰对决的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

他们聊了很久的热场话题刘金宁都插不上话,只能观风识相,做个细心的听众看客。

王秉生说,我们这就是叫“冤家路窄吧”,我千里迢迢回乡,你不远山一程水一程的自找苦吃,来我们这小地方做帮扶,指不定是司机跑错路了。

刘金宁见王秉生说话毫无客气,忍不住在身旁拉了拉王秉生的衣角,怕他自仗乡土熟络,家犬欺负平阳虎,所以想提示缓解一下氛围。王秉生朝着刘金宁摆摆手,示意他不要插手。

赵建平看着三杯酒下肚的王秉生没什么好态度,却也不生气,他说,不是司机跑错路了,是你们村太隐秘太桃源了,我黑灯瞎火的硬是没绕出去。

刘金宁偷偷地在一旁笑,李秀华也坐在旁边悠闲地磕着瓜子,听着这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题迷糊。

刘金宁说,赵教授,您那天不是带着学生大白天进的村吗,还专门逮住了我帮我爸妈收稻谷。

赵建平悻悻然似有所悟,说,那是无巧不成书了,因为很久没有下到稻田里看稻子收成的场景,我是比较回味那种稻叶清香的味道,我的学生也都非常期待,所以我们就都说直奔你们农田里来,结果却是被你误作现场监工,我这帮扶队长还没这么大的能耐了。

赵教授,那确实是我多虑了。可你今天怎么跟我秉生叔也不怎么对付呢?

“我们这叫相见恨晚。只是意见不合,没有针锋相对,哈哈。”赵建平爽朗的笑声让刘金宁心里多了几分慰藉,但他们这种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却又鄙薄相轻的成见感,一直让刘金宁感觉不可理解。

两位不同专业学派的教授都在马桥村的人口问题上比较纠结,本来马桥村是个人口大村,但因为外出务工人口流失量比较大,所以长期居家留村的人口并不多,这和国内很多农村的普遍现象都比较一致。

赵建平咬死这一个口子不给王秉生反驳的机会,但王秉生说赵建平是以偏概全,“火炉吹气筒子只吹一边”,现在是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如果乡村没有好的环境,好的基础设施,好的产业支撑,带动和增加不了乡村就业,那自然是留不住人口,但是这些东西都发展起来了,谁会愿意背景离乡的跑到外面去受罪挣一份辛苦钱呢。

看着王秉生似乎又反败为胜,成功扳回一局,刘金宁坐在一旁偷偷地笑,他贴近李秀华的耳朵笑嘻嘻地说,他俩这是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循环悖论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