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古建筑文物保护专家来了22(1 / 2)

回到家里,刘金宁才发现可能是昨晚出门前手机调了静音或者是山里面信号弱,才没有接到李秀华的电话,包括村书记李舒鹏通知的省里乡村古村落建筑文物保护专家迎检的电话,所以李舒鹏只好又电话转告了李秀华。

李秀华在同样没打通刘金宁电话的情况下,只好独自安排好了第二天的迎检行程。刘金宁欢畅淋漓地洗漱了一番,又换上李秀华给准备的西裤衬衣夹克,全身心地收起昨晚冒雨行进的疲惫,便即刻和李秀华一起赶到了门楼前面的专家迎检现场。

门楼下,村里的大鼓队身穿色彩艳丽的鼓舞服饰,分列道路一侧,喧闹的锣鼓欢快震天,振发人心。这时候镇里的党高官马建斌,村书记李舒鹏已然站在迎检队伍里。

见刘金宁姗姗来迟,李舒鹏忍不住一番暗淡的严肃脸色,说,你小子这是翅膀硬了是吧,电话不接、关键时候开小差,是要让省里的专家来了再等你是吗?

刘金宁一脸委屈巴巴地跟他讲述了昨晚去云雾山追踪猪群的一夜经历,实实诚诚地说让李舒鹏消消气。见刘金宁及时赶到,迎检现场也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便没有再多加追究,只转怒为安地说,等下专家到了你给我好好做好解说员就行了。

这次之所以省里乡村古建筑保护单位的专家会来马桥村,是因为上次刘金宁结婚的时候,朱可可在她长期供稿的那家乡村古建筑研究的期刊上,发表了关于马桥村古建筑群落的图文稿件,并且她也和刘金海一起向省里的乡村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写了份详实精确、文笔精妙、言辞专业,内容具有高水准审识度的材料报告。进而才有这一次省里乡村古建保护研究的专家进到马桥村来实探走访。

不多时过去,一辆银灰色中巴车在一辆黑色大众公务车的引领下,齐刷刷地停到门楼前欢天喜地的迎检队伍面前,刘金宁看到前面一个下车的就是他在县政府任职的大学同学张志强。

张志强也远远地望见了刘金宁,但他站在后面车上下来的人中间没有动,一起在等中巴车上的专家下车。马建斌见这情势并没有干等着,而是领着刘金宁和李舒鹏主动靠前走到张志强前面。中巴车上下来五六个研究学者模样的人,前面还走下来一个扛着摄像机、一个拿着照相机、记者模样的人。

张志强依次将马建斌他们介绍给几位专家,又把这次古村考察领衔的两位专家介绍回来给马建斌。还没来得及和专家握手,刘金宁就被张志强使了个眼色,他这才意识到他今天最重要的任务是作为解说员介绍马桥村古村落的发展历史和规划现状。

因为大学时期的法学专业功底,刘金宁的普通话音色雄厚、中气十足,加上对古村建筑的了解深透、在古村落保护规划方面的系统求知和专业见解,刘金宁的讲解由点到面、系统深入、从时间轴点到人文广度,从事件人物到建筑风格布局,每一项、每一件他都如数家珍。

专家们很为刘金宁专业精粹、入微细致的解说而感动和惊叹,更是毫无掩饰的表露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深切感叹。村落古建筑群据说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始修砌筑,刘氏的族人为躲避水灾水患和求取长益发展从全溪市徙居而来。

经过几百年的重叠演化,坍圮复修,房屋原有的轮廓已经不复存在,但核心的架构组件依旧,古村的样貌只是有了形貌的革新变异、丰富进化,而精神文化和物理框架的组织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不影响专家们追求的文化艺术价值审定和人文价值研判。

在村落古建筑房屋的立体结构中,屋身被三分其身,首先是台基部分,大块青石方砖接连平整嵌套在土质松软、略呈斜坡地势的基地里,以增强基质的承重性,增加了屋体结构的垂直比例和美观度。

其次是屋身部分,房屋清一色的青砖白灰修砌,厚实橼木搭梁,镂空窗牖穿墙,青石板街巷铺路,室内采光也都采用少墙大窗的简单构筑方法,木板楼上基本多面开窗,屋瓦间交叠铺设多块透明琉璃瓦,可以增加阁楼中的空间通透度,大户人家的房子会构筑不同座位朝向的厢房,中间天井采光和集疏雨水,屋顶部分的构造是整个房屋最精妙的部分。

在刘家院落的古建群房屋设计上,虽不是都用的大梁大柱、走壁飞檐,但基本也都沿用抬梁式木架构、穿斗式木架构、和井干式木架构等形式,构体的榫卯技术、承力框架四平八稳,力度美观,而且屋顶下方的山墙上都会缀上青笔勾勒的精美花鸟图案,整个屋顶结构拓力规整、衔架方正、线条流美、美轮美奂。

刘金宁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古建筑群落专家评审检查会这么热闹隆重,而最令他意外的是,刘金海做评审认定申报材料时竟然没有经过他,而是去找了李舒鹏。

或许是他也太想在村里有一番自己的建树,又或许是他只想尽自己的一份举手之力帮助哥哥的工作开展得更好,让家乡人文气韵和文化底色更加丰厚浓郁。

当问到古建筑里面最有特色的建设和设计时,刘金宁将专家们带到了祠堂建筑前面、池塘旁边一间纯青石砖砌成的磨房里,磨房装饰简陋、陈设简单,石砌墙上留了几处预留的采光口,屋内放置有一大一小两口石磨,靠墙角一处有一个脚踩舂米的脚碓。

刘金宁告诉专家们,这是村里人一直以来都保留的传统舂米工具,不过现在基本家家户户都自己买了电动碾米机,舂米脚碓早失去了它原先的功能作用。只到了逢年过节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老人们忍不住要捣些辣椒面或者要做些年粑糕点,才偶尔会进到石磨房来展现一片忙碌的景象。

专家们点评说,这个确实是一个家族部落在一个时代甚至几个世纪里面,生产生活最温馨的物质记忆,是一个活着的农村古建筑里面最核心、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文物象征。

带着专家团队绕着古村周边走了一圈,除了那个石磨房,专家们的兴趣似乎都表现的非常平淡,因为对于这类千村一面的古建筑他们走访接触的太多了,能不能从中发现闪光点顺利通过评审,光靠这些空壳子的古建筑似乎并不能引起什么惊艳的波澜。

好在开始带队讲解时,李秀华跟他讲了在祠堂里面安排了村落里祭祀的跳傩大戏,希望可以借助这村里唯一的非遗文化表演成功将挑剔的专家们拿下。

村里祭祀的跳傩大戏是从这里的原住民族人那里一代代传袭下来的,是为驱疫降福、祈福消灾、消难纳吉的一种原始乡俗祭祀仪式。表演者头戴鬼神面具、手持木鱼,身着夸张祭祀服饰,备好香纸法器和祭献用品,一边围绕着神坛做法事一边演傩戏,背面祭着神像、三面向观众,时空虚拟。

古朴迥异的艺术灵气、瑰丽奇珍的舞蹈歌唱技巧、粗犷惊奇的服装设计和面部修饰,深深展现了稻耕文化与宗教形式的原始歌舞剧融合绽放的古秘祭祀仪式场景。

专家们听着刘金宁的精彩讲说,突然几位专家被现场跳傩的几位大姐拉到了傩戏场地上,脸上被抹上黑锅灰,头上被戴上野鸡毛发冠,又被各自灌了一大碗糯米发酵酿制的酸甜酒,便跟着大神边敲边唱边跳的节奏跳唱起来。

李舒鹏看到刚想阻止,又被刘金宁拦住了,看到专家们一下子被活跃欢快的跳傩仪式带动起来,两人便也放弃了阻止他们热情互动的举动。

李舒鹏悄悄地在一边问刘金宁,说,以前村里的跳傩活动只演不跳,这次怎么气氛搞得这么热烈,还能把专家们带进去互动了,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

刘金宁侧身站到李舒鹏耳根旁说,这都是我老婆李秀华的功劳,之前我跟她讲过想发展丰富跳傩大戏的形式来帮助以后的乡村旅游游客观赏,没想到她真的组织大家改进了许多内容和形式,这次竟然还敢设计把专家们拉进去参与互动,看得出她都是付了不少的心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