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千亩坡谷地(1 / 2)

日出江口,太阳喷薄悬挂在邵水江沿岸广阔的土地和城乡居民的建筑上。晨光顺着马星河逆流的方向抚照马鸣、马塘、马桥“三马河域”高低起伏的宽广田野、田野两旁的葱翠山林和棋罗交织的各色建筑,紫云山悠然坐卧在邵水江和马星河之间,遮住了马星河河口的第一抹晨辉。

刘金宁搂着李秀华睡得很甜。他听到一大早父亲刘运国就骑着家里那辆三轮摩托车出门的汽油机的声音。他知道父亲应该是往屋后那片坡谷地、族落统一开垦出来的丘陵旱地上去了。

上千亩的坡谷旱地,族落里的各家人基本都种着玉米,有些是种了花生、大豆、小麦、蔬菜。一部分外出务工的人家,土地都托借给亲戚熟人耕种,逢年过节的回来了,借耕的人家就会带上腊肉腊鱼、鸡鸭给到借租田亩的人。

不过后来村里引进了烤烟种植基地,有了土地流转的模式后,大家也不兴相互借耕或者赠送肉品粮食当做补偿了,而都会以钱财的形式作为租用土地的补偿。

在马桥村的地域内,共有四处这样的面积较大的坡谷旱地,分别都属于刘家院子、李家院子、汤家院子和舒家院子,以水田、民居、旱地、山林的结构层次分布在各个族落周围,其间有道路相通、山塘相间,也包括一部分山塘林下的季节性水田,丰富的地理地貌形态成就了马桥村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和多选性。

刘金宁母亲唐秋花是一个非常朴素节俭、勤劳大度又明事理的人。这两天刘金宁和李秀华感情火热升温的小甜蜜她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虽然两人从小到大是一起长大,但一起在村里共事的这几年,似乎情感发展却没见什么变化,不过最近两人的进展却让她知道好事将近,应该离抱孙子的日子不远了。

唐秋花正在楼下偏房的厨房里给年轻两口子准备着早餐,忽然却听得院门口隔老远二丫头刘金芳在喊她,她放下手头的活计赶紧迎了过去。女婿王原领着一儿一女在后面下了车,小孩喊完奶奶后就撒了欢似的奔向屋后牲养屋去了,因为外公给他们养了一窝小兔子,每次来小孩都要爱不释手地去抱一抱兔子。

刘金芳问,我爸呢,金宁上次到城里开会跟王原说你们俩最近身体有些不舒服,这小子是不是骗我呢?唐秋花说,你爸上堰塘谷的苞米地里折苞谷去了,另外再摘些西瓜回来,我们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天气热,干完活吃不下东西、觉得浑身没力气,但隔两天就又好了。

刘金芳心里不乐,说,这三弟说假话跟真的似的,还害我好一阵着急。唐秋花脸上颜色和悦,没有要责怪刘金宁的意思,说,你是最懂你弟的了,他也就在你们兄妹之间会耍这样的性子,其实还不是惦记着我们老两口想孙子了,找借口诳你们回来看看。

正说话间,三楼刘金宁的房间传来李秀华的一声尖叫,唐秋花便扯着嗓门朝楼上喊,宁娃,是怎么事了?楼上刘金宁朝窗外楼下回应,说,妈没事,我就和秀华闹着玩呢。过了一会儿,小孙女抱着兔子走到几人面前,悄摸摸地说,满满让哥哥用兔子把满娘从床上吓醒了。说完,几个人忍不住一阵哄笑。听见大人们笑得那么热闹,小孙女便娇羞地躲到刘金芳怀里去了。

刘金芳说,爸去地里多久了。唐秋花说,他前脚刚走你们就来了。刘金芳说,那我们也去地里看看。唐秋花说,要不别去了,你爸他一会儿也就回来了。

刘金芳似乎很想去看看自家的那块苞米地,从小到大的她跟她爸是为那块地付出最多的,她心里有一种情结,是对那片土地、那些童年记忆里农活场景的深刻眷恋。她说,没事,妈,小时候还不是经常在那块地里干活,等下去给爸打打下手,刚好可以去感受下乡土自然绿色的气息。

两人沿着铺满碎砂石的路面走了一里地,就看到刘运国在马路一侧的西瓜地里摘西瓜。四五斤重的西瓜五六个一处,六七个一堆,红色的三轮摩托车就停在马路边上。

看到刘运国摘西瓜的身影,刘金芳忍不住一阵激动,隔老远就喊,爸,我和王原过来帮你摘,妈在家做好早饭回去吃早饭了。刘运国听到喊声立刻直起身子,说,芳芳回来了,马上搞完了,你和王原帮我把西瓜都放到三轮车草垫上,刚好你们来了可以带些回城里去吃。

王原说,爸你先歇着,这个我和芳子来搞就好了。在女儿女婿面前,刘运国也不见外,摘下草帽只见额头鬓角发白的发丝已经被汗水浸湿,他坐到靠近三轮车边的一块石头上,一边用草帽扇着风、一边点着烟看着两人慢悠悠地说,宁娃子要在村里修马星河河堤的事情你们都知道吧。

王原和刘金芳一人一手托着一个西瓜,正准备往三轮车厢里放,听着刘运国的问话不禁面面相觑,停留了好一会儿,王原这才把西瓜放进车厢,说,知道,上次县里专门组织的乡村振兴重点民生项目汇报会,金宁跟县里汇报了马星河河堤修筑项目的情况,我也在会。刘运国慢悠悠地吐着烟圈,有些愁眉紧皱,他问,那你说他这个河堤修筑的事情搞不搞得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