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朝仓九头龙(1 / 2)

朝仓氏,本是但马国养父郡朝仓地方的豪族,南北朝时期,家督朝仓广景跟随斯波高经进入越前国。第七代当主朝仓敏景时期,以1467年应仁之乱为契机,将居城转移到一乘谷,并逐步驱逐斯波氏、甲斐氏,平定了越前国。

朝仓家坐拥敦贺良港,又控制近畿和北陆交通要道,经过敏景、氏景、贞景、孝景数代人的努力,其居城一乘谷慢慢发展成越前国乃至北陆的经济、文化中心。有许多京都、奈良的贵族、僧侣等前来拜访,朝仓氏也时常赞助领内的能乐和连歌等风雅活动,因此一乘谷也被称为”北陆小京都”,成为当时“京风文化”的几个重要的据点之一。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激发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野望。军事上,在现任当主朝仓孝景时期,在重臣朝仓宗滴的支持下,积极介入周边地区的纷争,例如,协助镇压若狭逸见氏叛乱、干预美浓守护土岐家内斗、配合六角氏击败浅井氏等等,虽说在领土方面并未有太大收获,但影响力已经是远近皆知。

政治上,朝仓孝景通过政治现金等方式积极向幕府靠拢,先后获得足利义晴准许使用白伞袋、毛毡鞍覆、涂舆,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越前守护,完成了历代朝仓氏当主的夙愿。就在不久前,他还被晋升为将军的“相伴众”,一时间可谓是风头无两。

可就是这么一位意气风发、如日中天的国持大名,却在小小的国吉城前吃了闭门羹。

国吉城,地处三方郡,位于若狭和越前的边境处,扼守天王山和大竹山之间的战略要地椿峠,海拔两百米,俯瞰丹后街道,是越前大军进入若狭前必须要拿下的重要城池。此城由栗屋胜久修筑,城中常备武士、杂兵三百余人。

早先栗屋元隆尚未叛乱时,利用自己笔头家老的身份,以防备朝仓氏为由,强行通过一项决议,即在若狭和越前的交界处修建此城,并由栗屋氏派人担任城代。

而三方郡一直是熊谷氏的势力范围,栗屋元隆这么做可谓昭然若揭,就是想在三方郡插上一根自己的楔子。熊谷胜直对此心知肚明,但顾忌实力不及栗屋氏,便也只能默许。

但是,考虑到此地地处偏僻,土地贫瘠,百姓贫苦,且一旦打起仗来必定首当其冲,栗屋氏宗家近支无人愿意前往,最终还是栗屋胜久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前去筑城守备。

栗屋胜久出自栗屋氏远支旁系,虽年仅十八岁,但胸怀大志,一心想改变家中现状,出人头地。修筑国吉城时,参照后濑山城沿着山脊修筑曲轮、挖掘土堀,虽因经费、人力有限并未完全修筑完成,但仍凭借险要的地形和复杂的工事,让朝仓氏一时难以下决心攻取。

但是,“宫川之乱”的爆发给了朝仓家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栗屋元隆兵败身死,栗屋氏特别是宗家近支免不了削封改易的命运,驻守国吉城的栗屋家武士也为此忧心忡忡,纷纷劝说栗屋胜久早做打算,更有不少武士建议索性投了朝仓家,带领朝仓军反攻若狭以立头功。

这时,政治嗅觉敏睿的朝仓孝景也抓住机会,派遣重臣前波景定前往国吉城,试图寝反栗屋胜久,打开夺取若狭的大门。没成想竟被栗屋胜久拒之门外,这便有了此时一乘谷城御殿内的这一幕。

前波景定,乃是一乘谷四奉行之一,同时也以评定众的身份参与越前国政谋划,深受朝仓孝景信任。此番前去寝反栗屋胜久本以为是手到擒来,谁知竟然铩羽而归,难怪在朝仓孝景面前抬不起头来。

“真是小瞧这家伙了。”大殿之上,一身公卿装扮,头戴乌帽子的朝仓孝景,一边饮茶,一边面无表情地说道。身旁坐着墨色五条袈裟、胡须花白、脸型消瘦的老者,乃是有着“朝仓九头龙”之称的朝仓宗滴。

“栗屋胜久那小子,说什么武田氏再怎么内乱,那也是他们的家事,由不得外人置喙。”前波景定小心翼翼地禀告道。

朝仓孝景打了个哈欠,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栗屋右京亮都已经死在本承寺了,居城小村城都被夺取了,栗屋家的武士死的死逃的逃,那小子就没想过,自己迟早要被武田氏那个新任当主给清算的,此时不归顺我朝仓氏,今后怕是要后悔的。”

“他嘴上说,相信武田氏新家督不会不辨是非,不分青红皂白惩罚栗屋全族。可臣从城中内应口中了解到,如今国吉城内的形势很是微妙,许多栗屋家的武士都劝说开城投诚,臣斗胆揣测,只要内应从旁多多煽动,要不了多久,不用本家出手,便有人主动将国吉城送上门来。”

“如此甚好,那就劳烦你再去添把火了,能不动刀兵拿下国吉城,一定重重有赏。”朝仓孝景身宽体胖,说了没几句又打起了哈欠,看来是午休的时候到了。

这时,一直在旁默默品茶的朝仓宗滴开口了:“主公,果真要对若狭动手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