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群龙治水 一统中原(1 / 2)

“寅帝决魏岸,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一曲民谣传唱了多年,寅帝祸国殃民之举,让人们深入骨髓的记忆着,痛恨着,咒骂着。

黄河里的水高于民埝底有一两丈高,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地倒下去了。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一路向南向东奔涌,吞没了河田,吞没了庄稼,吞没了村庄,吞没了农田,吞没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吞没了人们的希望。山东,河南一片汪洋。水高二三丈,庄稼被洪水冲走、牲畜淹死。民房、官署、粮仓被冲塌,百姓淹死者不可胜数。大洪水持续高涨了40天,高山被淹没了,平原被淹没了,山岭都淹没了,丘陵被淹没了,民心被淹没了。40天后,洪水开始退去,到第150天时,洪水才退尽。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哭声震天,一片哀怨。

寅帝一路逃窜,早抛了三千佳丽,辉煌宫殿,随波渡过郑州,弃船南奔,无视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直逃至荊州地界,才惊魂未定的落下脚来,地方官员接驾,建造行宫,又歌舞声平起来。

且说黄河改道至郑州,开卦,洛阳,向东流入黄海。河南大部,山东北部一片汪泽。文殊菩萨指点群龙治水,引流东下。诺亚,方周把劫获的虎军的大船全部放入河南,山东,命水族四处救人,救苍生,这百艘诺亚方舟便是灾民的救星。

虎王虎将,早已逃之夭天,各自向南奔了,不想走的,就投了夏军。大将军泰哥金带领亲信官兵奔至洛阳,救了皇妃等人,往湖北境地,投寅帝而来。袁红早就吓破了胆,猴急的往南奔跑,不敢在水域多留半日。

寅国领地上,座座空城,守城的官军走的走,降的降,各自顾各自。

地方官员怨声载道,大骂寅帝昏庸,是千古罪人,害了多少人,造了多大的孽啊。

夏国军队全部投入抗洪抢险之中,各地都有夏国官兵堵堤挡坝,救人抢险。民心所向,各地地方官员纷纷纳城归降。方周布置各州郡官员安置灾民,设立安置点,开仓放粮,建粥棚,供流民食用。

连日来阴雨连绵,堤坝尽毁,一个月左右时间,龙族开沟挖渠,引流聚水,洪水才渐渐撤去。黄河已正式改道,流经郑州,开封,洛阳,进入山东流入黄海,并有了基本轮廓。

冀州百姓,捐粮捐物,支援河南,山东灭区,收留灾民,供给衣食。

时至秋日,鲁豫大地满目疮痍,残垣断壁无数。中原大地,黄河流域再遭天灾人祸,真可谓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方周部署鲁、豫各州郡县全面开展生产自救,让灾民各归其所,抢抓农时,播种大白菜等秋作物,确保秋收不空,避免冬春饥饿,乞讨谋生,不要再产生一个乞讨大军。

为彻底根治水患,方同挑选水利工程专业人士,能工巧匠,勘察水系,研究制定治水方案。经过千挑万选,王景、王吴制定的方案最为可取。遂命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从长寿津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和王吴抵达河南后,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后拿出了治理方案,分别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建立水门等措施。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

因为黄河携带泥沙量特别大,已经形成了“地上河”,而进入汛期后,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泥沙量也相应剧增,如果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徒劳无功。因此,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