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初次见面(1 / 2)

这不是一部修真小说,引入修真情节,是为了解答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确信上古人类已经观察并学会利用经脉治病。经脉不是血管和神经,在人体解剖过程中不能观察到经脉的存在,但是经脉确确实实存在并被古人有效运用了数千年。既然经脉是存在的,那么古代是否存在修行人?本人认为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那么神奇。

第二个问题:将更长历史时间比如上下五千年融进小说,就不得不开启盘古视角。主角年代为良渚末期,根据考古资料大致为4500年前。主角时代前推800年距今5500年左右是黄帝部落南下,前推5000年距今9000前正是义乌桥头遗址所处时代,该遗址挖出了“雷地豫”图案的陶器时代,这个时代也是姑蔑小说中姑蔑先祖到达金衢盆地的时代。

第三个问题:用现代语言和思维描述思考神通法术,其实并不神秘。本文设定炁为物质的能量态,在固态液态气态之上的能量态,现实当中类似离子态之类并不神秘。经脉里运行的是物质的能量态,修真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身体能量化,身心合一就是身体能量化与意识能量结合,只有能量化才有可能超越光速跨越时间与空间。

001

姑塘浩渺烟波,沿岸边长满了莲叶。时值盛夏,接天莲叶中散布着星点莲花。莲花形色各异,或含苞待放,或盛开展蕊,或初熟结子。习习凉风,送来莲叶清香,还有阵阵歌声。

“……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禾,即有邰家室。

……”

公孙自歌者下水,就站在岸边树荫下。歌词隐有上古音,经过江南水乡润泽,对北方人而言极为难懂。幸好公孙走南闯北,属下也不乏南方人,故大体能猜到歌词大意。

舟上二人,一男孩一姑娘。公孙的目标是男孩,今天要对男孩做最后一次考察。

他已经暗中观察了数天。修行本是逆天之举,对修行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大脑悟性高低都有很高要求。男孩很不错,稳重而聪慧,是修行好苗子;公孙今天要看,男孩是不是合自己心意。素质好未必投缘,公孙希望教出三观相合的弟子。

歌声渐近,夹杂着男孩的欢语。估摸着二人即将上岸,公孙环顾四周,纵身跃起。落地后手中多了一只燕子。

在南方,燕子有家鸟之称。它不但在屋檐筑巢,而且喜食虫豸。小孩可以掏任何鸟类的窝,但是一旦碰了燕子窝,少不了一顿竹笋炒肉。南方各部不管大人小孩对燕子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叶轻舟,伴随着哗啦啦的划水声,透过田田莲叶,眼看着即将撞到岸上。舟首孩童就势一跳,稳稳的落到岸边;轻舟顿了一下,来势减缓后靠到岸边。孩童圆脸浓眉,壮硕敦实,乌黑的头发盘成扁平的发髻,发梢向后垂下。身穿红色对襟小褂,盘扣用不知名骨头制成,大小匀称精美;下穿蓝色阔腿裤,裤管口绣了红绿间杂的八角图案。肤色红润丰嫩,衬得手腕处的白镯子异常亮眼。孩童看到公孙手里的燕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燕子不客气的问:“你抓燕子干嘛?”

公孙斜眼一瞪:“小孩子,倒管起大人的事?”

孩童语屈,回头看了一眼正系舟索的姑娘,看她不搭话,胆气壮了点,又一副大人摸样说:“燕子吃虫,是益鸟,就是不能抓。”

公孙呵呵笑道:“有道理。”一边抚摸着燕背,一边说:“如果有人生病了需要吃燕子治病,还能不能抓燕子呢?”燕子肉确实是一味中药,能去除肺燥、止咳治喘的功效。

一旁的姑娘系好舟索,怀抱刚摘下的莲蓬,走过来大方的问:“客人家有人生病吗?”

公孙作揖反问:“姑娘是这位小朋友什么人?”

“我是伊的八姑姑姒秋。”姑娘抱拳答道。

公孙脸现异色,被姑娘的回礼愣一下,随口一说:“哦,这孩子父亲的妹妹?”随机改口:“不对,他父亲的妹妹不在这里。”

姑娘莞尔一笑:“客人是外乡来乌首的吧?我们姑篾,女人当家,姆妈的姐妹称姑姑。”

公孙回道:“原来如此。”想到孩子家长在旁,也不好继续逗孩子;为避免误会,公孙直言:“我是公孙,受此孩子父亲委托,特来告知:他父亲朁国颛顼将于两月后来看望他。”

以公孙的身份,无需对世间大多数人谦卑,公孙也言未尽实。朁国颛顼是请公孙提前到姑篾收自己的儿子为徒,而两个月后颛顼将来此地相会。不过公孙提出要考验孩童,如不合意自不会收下徒弟,哪怕他是颛顼的儿子。故此,公孙并未说明收徒一事,仅通过告知颛顼消息来确认自己没有恶意。

“啊?”姑娘脸上掩不住的惊喜,“你是……”说着正欲推着孩童拜倒。想必这姑娘已经事先得知收徒消息,人物时间两厢一对照便知外乡客所言不假,因此就想让男孩行师徒之礼。

公孙抬手拖住道:“且慢。孩子,你刚才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后面一句是对孩童讲的。

孩童应不知内情,但能感受到姑姑对这位外乡客人的尊崇之意,听到公孙转头对自己说话,迟疑着答道:“可以吧。人的生命,自然应该高于燕子的生命。”孩童望着公孙眼神里的笑意,语速越说越快:“燕子吃虫,是人所喜爱的;用燕子救人,也是人所需要的。如果人没有了,就无所谓益鸟害鸟,也无所谓喜爱不喜爱燕子了。”

公孙轻鼓双掌:“人才是根本。”然后又问:“如果为了救人或者祭神祭天而杀人呢?“

孩童挠挠头:“人杀光还有谁去祭神祭天呢?若有此神,不祭也罢。杀一人而救一人,不救也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