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苏轼358(2 / 2)

  简直叫人无话可说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和几个大臣也是不由得赞叹出声。

  文人相惜,哪怕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见到如此多佳作,也着实是忍不住赞叹和佩服。"有如此多佳作,大概也是和这苏轼被贬经历分不开吧。"

  房玄龄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这究竟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楚。”

  穷而后工,若是没有这些曲折辗转的经历,这些作品,又如何衍生出来?大概也是没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和感悟了。

  杜如晦也是不禁感叹了一声,而后道:“就是不知道这位苏轼之后的经历如何,会不会峰回路转,守得云开见月明?"

  【苏轼能在一年内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来,和他被贬黄州的经历和心情是分不开的,他当然还是想回归仕途,但无奈之下,只能将情思寄托于这些作品之中,不过算起来,苏轼只在黄州待了五年,之后离开这里,就再也没回来了。】

  【五年艰苦的时光,也算是给苏轼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概是已经跌到了人生谷底,于是再来就是往上升了,毕竟苏轼是个大才,所以宋神宗还是觉得人才不能浪费,想要起用苏轼,而苏轼在去上任之前,先去见了王安石,这两人虽然政见上有些分

  歧,但私底下,两人关系其实很不错。】

  【毕竟都是才子,都是能人,必然是相互欣赏的。】

  【而这一次相见,两人也是相谈甚欢,所以在宋神宗去世之后,由高太后把持朝政,起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哪怕苏轼从犯官升到三品大员的位置,在司马光废除新法的时候,苏轼还是站了出来。】

  【他坚定反对司马光这么做,认为好的政策不应

  该废除,甚至由此还和司马光产生了分歧和隔阂。】

  【苏轼的侍妾在一次与苏轼的问答中,就指着苏轼刚吃饱饭的肚子,说这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确是“不合时宜”,但也由此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不趋炎附势的大文豪,一代文人,一个真正有自己思想的大臣,当如是。】

  苏洵一直背着手听着,直到此时,才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儿子,问道:“若还遇到此事,我儿现在又当如何?"

  这问的自然是苏轼,只见苏轼立即笑起来。

  "该如何,自当如何!"

  他毫不迟疑,也没有半分犹豫。就是该如何,就当如何,无愧于心是也。

  "哈哈,好!"

  苏洵也瞬间笑起来,随即重重拍了一下苏轼的肩膀。“尽管人生艰难,但也更当恪守己心才是。”“父亲教诲的是,儿子谨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