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飞扬跋扈褚仁规(1 / 2)

东巡的第一站,是广陵。

众所周知,南唐是两都制的国家,建康是西都,因为是宫城所在,故又可称“京城”;广陵是西都,也是之前杨吴的首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因为建康交通便利、水陆发达,易守难攻,有虎踞龙盘之型,简而言之,它的战略地位比广陵更重要。

之后李璟割地称臣,又升南昌府为南都,把李煜留在建康,自己屁颠屁颠地跑到南昌去了,不久就因为不适应气候死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目前,广陵作为其二的国都,自然是很繁华的,因为南唐境内承平日久,所以商旅发达,往来贸易不绝,这也是南唐经济十分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广陵和建康相隔并不遥远,经过几天的行进,队伍就已经到达了广陵。

抵达广陵之后,李昪带着李弘冀住进了广陵的别宫,在这里住了一天,宴请在这里养老的元老重臣,这时候,早就接到诏令的褚仁规也率领静海军的舟师沿长江而上,在同一天到达了广陵,进城听候李昪的诏令。

李昪此次东巡,不是来旅游和玩乐的,于是他只在广陵停留了一天有余,就带着赶来的褚仁规一同踏上了泰州的地界。

受禅以后,李昪以广陵海陵县为泰州,割泰兴、盐城、兴化、如皋四县属焉,并以原本的海陵制置使褚仁规为泰州刺史,主管州事。

唐代的“州军治所设子城,以为常规”通常为内外两重城,内城也称子城,外城也称罗城。一般而言,罗城则是工商业与居民区的聚集地,子城是官府衙署机构的所在地,当为衙署外加筑安全保卫防护之墙而成,故子城始筑之处应为治所所在。南唐基本承接了唐代的这个制度。

杨吴时期因为海陵就在国都广陵的周边,具有拱卫京师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吴主杨溥在928年的时候改海陵县为海陵制置院——制置院的设置是制置院的设置当为边境之地或军事重点防范之处。制置院的治所也必然是军事防卫的重点地区,为加强海陵制置院治所等衙署机构之护卫而加筑护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措,如果说处于更东边的静海制置院。

褚仁规任刺史期间,把原本的海陵子城扩建成了如今“高二丈三尺,环回四里有余,其濠深一丈以来,广阔六步”的泰州子城,又新建了“二十五里,濠广一丈二尺”的泰州罗城。

这样看来,至少在加强军事防御的这方面,褚仁规还是挺有功劳的。

他也颇以此自傲,自从来到李昪面前,张口闭口就是自己的功绩,比如说每年收上来的税收冠绝诸州,修建的防御城墙坚不可摧云云,即使是这样,李昪也从来没有生气斥责过他,只是面色温和地听着。

但李弘冀可不惯着他,在褚仁规又一次开始吹嘘自己的时候,他开口道:“褚刺史,自古判断地方官员有无政绩,唯一点而已。”

褚仁规明显对李弘冀这个毛头小儿打断他的话很不满,从鼻子里喷出两道粗气。

“说来听听?”

果真粗鄙,李弘冀在心中暗暗腹诽,面上却依旧保持着笑容——不动声色是上位者的基本修养:“民!民爱官,则有政绩;民怨官,则无政绩;民乐业,则有政绩;民出贼,则无政绩。不知泰州之民,可爱刺史,可出贼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