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金鳞不是金陵(1 / 2)

日子就这么平静地一天天过去,一眨眼的功夫,就已是昇元四年十一月,公元940年十二月了。

而早已议定好行程的东巡,就这么悄然如约而来。

东巡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阅兵,这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拉出去的这一支队伍,可不只是摆着玩玩,是切切实实地和皇帝的命挂钩的,要是军士不可用,试问哪个皇帝敢轻易出去?当然,明堡宗不算。

这天大清早,李昪拉着尚未清醒的李弘冀到了后军校场的高台上,王安和陈觉各自站在一边。

只听见李昪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振奋人心的话,然后大手一挥,示意王安开始演练。

五代时期的军队制度基本沿袭唐代,以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每厢约两万五千人。厢的最高长官称为都指挥使,有正负之分,厢之上设有番号军,领两厢兵马,归中央统领,置有统军、副统军、都虞侯等将官,由于地位重要,这些将官往往兼领地方节度使、中书令、侍中等官职。

当然,这也不尽然,各国之间的官职区分略有不同,比如说柴荣一征南唐时主帅就是行营都部署。

柴克宏面色凝重,严肃地对着金鳞军将士们嘱咐道:“这半个月以来,殿下对我们的要求无不允从,诸位军饷甚至伙食都高出禁军一大截,而今就是我们展现成果的时候,所有人都给我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若谁敢出了差错,我之后定不轻饶!”

“都听清楚了没有!”

“唯!”

金鳞军五百人的叫喊声响彻了整个校场,就连高台上的李昪也对其频频侧目,朝着王安问道:“王卿,那支脖子上绑着黄色肩巾的,是哪位将军领的队伍?”

五代时期唐式护项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系在颈间的肩巾,肩巾多由锦帛制成,除防尘保暖外,还起到防止脖颈与背甲摩擦的作用。这种肩巾起始于五代,盛于宋、元、明三朝。

没等王安说话,李弘冀就站出来了,神色颇为自豪:“是孙儿的亲军。”

“哦~”李昪讶异地说了一声,他倒是没想到这是整日在军营里饮酒作乐的柴克宏带出来的队伍,毕竟那一营队伍看起来军容严肃,怎么看也不像是半个月练出来的,“那我倒要看看,弘冀的这支亲军,练得到底怎么样?”

王安往前,示意传令官吹号。

伴随着一阵悠长的号角声,站在最前方的五百士卒在自己主官的带领下直奔高台下方,开始演练一些基本的行军动作,说是演练,其实就几个基本的战术基础动作,比如说现在这一队,演练的就是手持盾牌的盾兵和后面手持长枪的枪兵互相轮换,先是盾兵顶住往前进,等到两方接阵的时候,盾兵再微微收盾,两盾之间露出一点空隙,枪兵的枪就从盾牌的缝隙中刺探出去,收割敌人,如此反复。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基础动作,这队士兵在演练的时候,还是出了不小的差错,变换的过程中,时常有枪兵的长枪忘记刺出去,或者盾兵的盾牌未曾收紧。

李弘冀看得十分难受,但李昪竟然满意地点了点头,还赞扬了这一营士兵。

很难想象,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这样的军队,竟然已经算得上是上乘,也正是这样在南唐君王看来无比精锐的部队,将来在后周真正精锐的部队面前,不堪一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