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里叫做洞府(1 / 2)

带队的人已经说了,雪山攀爬大概有五公里,沿途已经开好了攀爬路线,安全防护措施也到位,考察队用了一整天才攀爬到制定地点。

这里海拔有五千多米,高原的低压,使人呼吸的时感觉难受,伴随轻微低氧的晕眩感。

考察队要去的地方,离营地只有几百米,是一个面东的断崖。

准确的位置是在断崖中。

上个月的雪崩把断崖暴露出来,断崖中有一山洞,离崖顶百米左右。

断崖山洞暴露后,有三个探险爱好者,由崖顶滑绳而下,进到了山洞。

洞口大概有三米宽,进洞三十米后,一个一米左右的石墩刻有古字,石墩过去有个半米的台阶,台阶上去,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平台。

在台阶下面看台阶上,看到的是一个平台,也可以望见平台对面有一道石门。

从台阶上进入平台后,台阶下的人,发现你消失在平台入口,如果后退一步,人就出现在台阶上。

上到平台的人,发现进入的是一个石室,石室中除了身后的入口,前面有左右两个洞口,洞壁发有幽光,看向洞口内,道洞幽暗绵长。

三人发现如此神奇,好奇走进石室的洞口,就像是进到了冰洞,左右都是冰壁,触摸有冰冷质感,走几米就有分叉口,有些是三岔口,有些是两岔口,三人试探了两天都没有能走通,最多走到七个岔口,就会从另一个洞口走出,来到石室。

台阶之后,一切电子设备都无法正常运行,就连最机械的老师胶卷相机,也只拍出一个黑白电视的雪花画面。

山洞通道狭小,考察队又重新分为两组,第一组二十二人,包含一个医务员,三个冒险者,五个考古专家,六个主办方人员,古文翻译三人,和设备人员四人。施晨分到了第二组,比第一组少了一人,人员结构差不多。

第一组从早上八点半下到山洞,中午十二点左右回来,第二组下午一点左右下去,下午六点左右回来,晚上两组一起研究讨论,这个就是前三天工作的计划。

海拔五千多米,全部人员除了本地的后勤村民,都感受到高原反应。施晨感觉可以挺住的,看着雪山,白云,蓝天,忽略了轻微的低氧晕眩。

下午一点半,施晨分到的第二组顺着绳梯下到了断崖山洞,山洞三十米的通道,有六个照明灯,石墩和台阶边,由三个不同方向的灯光照明。

冒险者和主办方几人进入平台,医护员和设备维护员在洞口观望,考古专家和古文学者就围着石墩和台阶研究。

等几个老专家学者离开石墩和台阶时,已经过了一个小时,施晨才凑近石墩去看上面的古字。

灯光很亮,刻在石墩上的古字也看得清清楚楚。

三个大字,迷踪阵。

默玄。

三三九数,七七有一。圆月当中,府门子开。

施晨只是看了一眼石墩,就发现上面的刻字他看得懂。

下午六点,第二组从崖洞里上来,等吃完晚餐后大家一起进了大帐篷,帐篷中间是简易的桌子,放着崖洞里拍的照片,主要是石墩和石台,在平台里的电子设备全都失灵,数码相机拍出来的都是如老旧电视的雪花,通讯设备也是无法在平台上使用。

几十个专家学者,都没有头绪,看着围在中间的一群人,施晨坐到帐篷边的椅子上,没有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没有透露自己看得懂石墩上的古字。

陆教授几次和施晨交流,施晨也说自己没看懂。

去年,陆教授还是个副教授,因为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古文研究报告,引起了各国考古界的轰动,之后大半年都是在各国之间演讲,回国后才评上了教授。

施晨知道,陆教授想再次白票。去年的研究报告是施晨的毕业项目研究论文,里面除了名字改变,其他都没有一字变动,连标点符号都没变。

高原的天空上,晚上九点了还是亮的,施晨从帐篷出来,看了看明亮的天空,走回自己的休息帐篷。

闭着眼睛想着今天石墩上的文字:三三九数,七七有一。圆月当中,府门子开。

前面一句并不知道是啥意思,但是后面一句应该是每逢月圆当空的时候,洞府大门才会开启。

洞府?难道还真有仙人?还是古修士?要弄明白,就要上平台上去,走通迷踪阵才有答案。

根据这几个月的翻译研究,跟现在的封闭项目研究,施晨很确定,团队里是在研究仙人之类的东西,再不然就是,古代方士的踪迹遗址。

洞府前的阵法,没有仙人手段,主办方难道想投机?

几个月时间,给施晨翻译的文字,图画等古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这一小部分的内容确是整个研究项目成立的关键。

有集团大佬,世家豪族的推进,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很快有结果。

充裕的资金,遍布世界的人脉。

面对生命延长秘密,没有哪一个人能不心动。

古有仙人传说,岁几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