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245(1 / 2)

但是,放在汉室,这会儿流行的是大复仇的思想,所以,对匈奴,便是主和派持有的态度也仅仅就是,现在汉室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准备好了,再一举复仇。而不会觉得可以一直持续这样的和亲政策。

刘彻年轻气盛,压根就藏不住心思,傻瓜都能看出来,这位年轻的帝王早就对匈奴人满是敌意,一点都不想收敛,要不然也不至于这几年来连续搞出了什么羽林卫,虎贲军,建章宫建立起来之后,也几乎就是当做参谋处了,王恢因此直接在朝堂上反对和亲,说匈奴人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跟他们和亲,那绝对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回头匈奴人肯定就要翻脸。

而主和派的代表是韩安国,这位也是个苦逼,他原本是跟着梁王刘武的,当年在平定七国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呢,就因为没跟到一个靠谱的上司,别说是封列侯了,连个关内侯都没捞到。最终夹在刘武跟先帝之间,名声是刷出来了,前程却有限的很。刘武呢,觉得他吃里扒外,先帝呢,觉得他是刘武的人,刘武一死,他就更悲催了,直接被新任梁王找了个罪名,然后自然就丢了官。

等到田蚡上位,韩安国走通了田蚡的路子,才算是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当然,他能力还是有的,眼光也很长远,他觉得和亲这件事还得先继续,没办法,汉军如今虽然强大了,但是,借助于长城,还有什么雁门,上谷之类的城池据守也就罢了,但是要是想要出塞,对不起,马够吗?后勤跟得上吗?这个时代的骑兵居然是到了地方之后下马步战,你敢信?

韩安国哪怕知道实话总是不中听,但是还是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彻固然觉得憋屈,但是呢,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在匈奴人的和亲国书上用了印,按照以前的规矩,从诸侯中挑了一个翁主,送上一副陪嫁,丝绸之类的倒是比较多,但是呢,陪嫁的器物不是漆器就是青铜器,至于匈奴人渴望的铁器什么的,对不起,我们自己还不够用呢。

匈奴人也就是为了求个安心就是了,毕竟,他们要西征,也得预防着汉人在后头给他们捣鬼,西域那些小国固然富庶,但是并不怎么适合放牧,并不符合匈奴人的习俗,所以,西征可以,老巢还是在草原上,总不能他们前面带着人去打了匈奴,后头汉人就抄了他们的老巢吧!

何况,汉人的和亲一贯就是如此,任你如何狮子大开口,我就这么多,爱要不要,不要那你来打我啊,不怕崩掉你一口好牙,那你就过来吧!

匈奴人带着和亲的使团走了,而像是王恢这样的投机分子,已经开始暗搓搓的准备搞事。

果不其然,匈奴人走了还没几个月呢,王恢就表示要给刘彻引荐一个忠心爱国的商人。

聂壹可不是什么忠心爱国之辈,这一家子之所以能发财,还能够勾搭上王恢,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子都是做走私生意的,将匈奴人需要的那些什么铁器啊,粮食啊,酒水啊之类的东西运到匈奴的各个部族,然后呢,就可以从匈奴人那里换到好东西了,除了牛羊马匹之外,还有他们从西域那边抢到的各种战利品,运气好,人家直接就用西域那边铸造的精美金币付账。黄金在汉朝绝对是硬通货,没办法,如今市面上的钱币,那叫一个币制混乱,铸钱在这个时代,并不是朝廷独家所有的权力,民间也能自己铸钱。像是那些放高利贷的,有良心的,给你弄个什么三铢钱,四铢钱,没良心的,给你一个掉地上就能摔碎的铜片就算是不错了!地主放贷小斗出大斗进,这些放高利贷的也是劣钱出,好钱进。

总之,生意做到一定的规模,最好就是自个铸币,要不然,光是这铜钱上的猫腻就能坑死你,而对于那些小商人来说呢,他们更倾向于以物易物,或者说,只收麻布和丝绸,这些同样是硬通货。

而黄金呢,就不一样了,这玩意一般只在上层流行,列侯每年要给宗庙供奉酹金,在这上头缺斤少两,出现成色问题而栽掉的列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那些公卿诸侯下葬,陪葬的黄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这样导致了后来两汉时代的墓葬,被盗的几率非常高,因为就算是稍微有点钱财的地主,长辈去世之后,也要想办法给长辈陪葬几个金饼,因为丧事致贫的人家屡见不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