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229(1 / 1)

现在两个儿子都没了,太皇太后就一心庇护女儿和心爱的外孙女了,谁要是敢在她面前让舒云不痛快,太皇太后就能让他一辈子不痛快。窦家跟陈家对于舒云有孕都是乐见其成的,老实说,窦家是真憋屈,当年窦长君和窦广国好不容易才与太皇太后相认,结果呢,因为之前的吕氏当政的事情,那些列侯功臣对于外戚简直是警惕到了极点,窦长君和窦广国在文帝时候,不知道费了多少工夫,才能够封侯,之后呢,明明有实力做丞相,偏偏谁都不肯同意,然后这两位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老老实实在家修仙了!

窦婴其实算不上窦家的嫡系,只能说是旁支,窦婴这样的才干,做过太子师的人物,也一直到平定七国之后,才能够封侯,之后呢,不管是他政治素养太低,老是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还是因为姓窦的缘故,都被排斥出了权力的中心。

等到窦家之后,反倒是王家和田家轻轻松松就封侯了,田蚡这个又没军功,又没节操的家伙,也能做丞相。可以说,不管太皇太后在大汉朝堂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分量,窦家是真没沾到太多的好处。

像是现在,田家和王家其实都不怎么高兴,但是还只能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总之,一个个都其乐融融,看起来就像真的是一家子一样。

刘彻结束了前面的赐宴,到后面来,看到如今这样的情况,也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毕竟,除非是别有所图,否则的话,一般人都是希望一家子和和睦睦的,刘彻其实也怕后院失火呢!除非他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那时候,他甚至会故意造成种种不合,免得回头一帮子亲戚一条心,反而将他这个皇帝坑了。

建元二年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发生,建元三年的时候,刘彻突发奇想,想要将宫中老迈不堪用的宫人都放出宫去,舒云简直无法理解他的脑洞,这些宫人几乎是从小就进了宫,除了伺候人,压根没有别的生存技能,放出去之后,虽说有了自由,可是,他们又没有什么生产技术,也没有什么钱财可以购买一些生产资料,出去之后,只能沦为乞丐,毕竟,他们本来就是因为老迈不堪用这才被放出去的,想要再次卖身为奴都没人用,刘彻这看起来是个仁政,实际上岂不是害人?

舒云本来想要跟刘彻说一下,但是刘彻呢,如今压根没心思听舒云说什么了,卫子夫终于抓住了机会,贿赂了一些宫人,再次走到了刘彻面前,摆出了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表示既然我在宫中也是无用之人,不如陛下你发发慈悲,让我出宫,自谋生路吧!

卫子夫是真的美貌,性子又极为柔顺,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投了刘彻的胃口,刘彻之前将她给忘了,如今想起来之后,顿时有些懊恼,这么个美人自己带进宫来,居然之后就没见过,实在是太浪费了,当下,刘彻就直接封卫子夫做了七子,然后就幸了她。至于宫人放出宫的那些事情,刘彻自然也不会去理会后续的事宜了。

舒云听说了之后,也懒得多管,干脆自个下令,告知那些被放出宫的宫人,若是有别的地方可去,那么,少府可以给他们发放一定的路费,让他们回家,若是不行,那么,就去舒云的封地那里养老吧!没错,作为皇后,舒云也是有封地,有食邑的。她出生的时候,窦太主就求了自己的弟弟,册封舒云做了翁主,舒云那时候就有两千户的食邑,等到舒云做了太子妃,食邑又增长了一截,做了皇后之后呢,舒云的食邑就有十县之地,比起一些诸侯王都差不到哪儿去,就在关中之地,距离长安也不远,这里头的税收每年就有千万钱,这些都是舒云的合法收入,舒云在自己的食邑里头,养上一批人,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会在宫中执役的人,大多数都是无处可去的可怜人,他们这个年纪,就算是家里还有人,谁家有这么多的闲钱来奉养一个亲戚关系已经有些远的老人呢?因此,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会回去,一个个对舒云这个皇后简直是感恩戴德。毕竟,他们这个年纪,出了宫,是真的啥也做不了,他们甚至连那些农作物都认不清楚了。

宫人的事情解决了,刘彻根本没有过问下文,他得意的是,他要有第二个孩子了,卫子夫也怀上了,虽说不如舒云肚子里的这个金贵,但是呢,刘彻如今宫里头就两个孕妇,自然这一个也得小心供起来,虽说卫子夫依旧还只是个七子,但是待遇已经是美人的待遇。

舒云对此处之泰然,倒是窦太主颇为不满,毕竟万一舒云生了个女儿,卫子夫生了儿子,作为皇长子,天然就有挑战皇位的资格。

窦太主想要做点什么,比如说抓了卫青威胁卫子夫,直接就被舒云制止了,说白了,宫里的事情,更多的是看皇帝的心意,外头那些事情能起什么作用呢?就算是窦太主杀了卫青,卫子夫说不定借着这个,还能在刘彻那里搏一点同情分呢!

被舒云这么一说,窦太主自然也不多做什么事情了,她如今忙着到处烧香祈愿,祈祷舒云这一胎是个儿子。舒云反而自己非常淡定,都已经怀上了,难不成生下来是个女儿还能塞回去不成!何况,如果历史具有惯性的话,卫子夫这一胎应该也是个女儿才对,卫子夫在这种事情上,应该跟王太后很有共同语言,她也是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才生下了刘据。也亏得那时候卫青已经出头了,要不然的话,卫子夫的保鲜期可真撑不了那么多年。

舒云心态很好,她还能继续关注造纸的事情,又叫人开始做雕版,研究油墨,准备搞雕版印刷。至于活字印刷,在识字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压根就是没法普及的,因为雕版印刷可以让工匠按照模板镌刻,而活字呢,就需要印刷工人从字模里头挑拣了。为什么一直到北宋的时候才有这玩意出来呢?就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民间的识字率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许多工匠也能识字了,但是宋朝之后,后来识字率一度还倒退了,明朝还好,到了清朝的时候,那识字率真的就很成问题了。所以,活字印刷哪怕被发明出来了,也一直没能成为主流。

少府那边,已经造出了第一批的纸张,当然,质量还有些问题,不过呢,这些是可以改进的,一些墨家的人呢,也在忙着改良工艺,好提升产量,降低成本,要不然,这玩意只能作为奢侈品,并不符合舒云的初衷。不过呢,很快,她就可以先印刷出一批书出来看看。距离太皇太后寿辰还有两个月,这个时间足够了。

纸张和印刷术的出现,足以让舒云在那些士大夫那里刷一波声望了,另外,不管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学派,都得承舒云的人情,如此一来,有着底层百姓还有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舒云未来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

至于接下来要做什么,舒云还得考虑一下,什么马蹄铁,马鞍之类的,最好还是算了,舒云敢保证,自己只要一拿出来,刘彻就能立马找个借口攻打匈奴,万一出了什么岔子,这个技术被匈奴那边得到了,之后可就要面临大麻烦了。无论是马蹄铁,还是马鞍马镫,这个技术并不复杂,无非就是之前没人想到而已。马鞍马镫对于匈奴人来说问题不大,马蹄铁呢,比较考验冶炼技术,须知匈奴人如今还在用青铜武器呢,就这个,也是中行说这个叛徒带过去的,这也导致了汉初的时候,汉匈之间装备的差距被迅速缩小,一直到后来,大型□□发明出来之后,才有了改变。但是匈奴人虽然冶炼技术不行,可是西域那边,有几个小国,冶炼技术可不差,回头匈奴人拿着汉人友情提供的新技术,吊打汉人的话,舒云觉得,自个就真的是里外不是人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