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4(1 / 2)

但是如今呢,蒙古的命脉已经被大清掐住了,除非他们愿意回到从前那个有钱都没有好东西用的时候,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跟着大清走!没有了足够战马的蒙古人也不可能对大清产生多少威胁了!既然如此,那这个医典还是应该编撰出来的,只是,这里头有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需要仔细考虑才行。

医者又不像是那些大儒学者,有能耐的,想要做官的,一般都会参加科举,或者是开什么书院,总之,有没有本事,其实很容易验证。而医者又没什么考试,有的呢,根本及时靠着家传的一点绝活,一招鲜吃遍天,民间还有一些滥竽充数的。这年头又不像是后世,谁到了要找大夫的时候,都是不能保证一定能治好的,治好了是大夫医术高明,治不好那就是命!能够追究大夫责任的,那都要到权贵阶级了!而那些权贵阶级能够接触到的大夫,一般即便算不上国手,也差得不会太多,这些人自有传承,对于权贵也有自个的套路。

就像是在宫里头,小病呢,自然给你开对症的方子,若是遇上几个自个也懂点医术,喜欢指手画脚的主子,还会故意留下一点无伤大雅的缺憾,让上头自个修改一下,满足一下他们的心理,然后就可以皆大欢喜了!反而是难治的病,除非是必要,否则的话,他们就是宁可开一些四平八稳的方子,不肯冒险,免得回头出了什么岔子,就是自己的罪过了!总之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宫里尚且如此,在外面,这些名医自然也是差不多的套路,所以,想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本来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要编撰什么儒家的经典,就算是将人都一窝蜂弄到京城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是,真要是京城这边征调了地方上过多的良医,那么,会不会造成地方上头因为医生少了,导致有人生病难治呢?另外就是,怎么鉴别这些医者是真本事,还是滥竽充数呢?

康熙细想一番,就是各种问题。不过,康熙着实有点拒绝不了这个诱惑,做皇帝的,立功他是做到了,立言还是差了不少的,尤其他这些年掀起了好几次的文字狱,江南那边,还有一些大儒依旧死扛着不肯为大清效力,这让康熙有些不爽。

所以,那就编书吧!康熙很快下定了决心。反正对于皇帝来说,很多事情,他只需要做决定就可以了,至于细节问题,完全可以交给下面做事的人。

康熙做了决定,第二天就在朝堂上将这事提了出来,顿时,一帮人都心动了。

这年头的读书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是懂点医术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嘛!大家都看过几本医书,基本的医理药理都是知道的,平常大夫开药的时候,都得插上几句嘴,调整一下药方。一些比较讲究的人家,自家就有一些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方子,不管是补药,还是什么药,时不时地都会配上一些药丸吃吃。

要是康熙这会儿建议搞什么自然科学的典籍,这些读书人都不会有什么响应,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奇技淫巧,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医典就不一样了,这是能名垂千古的好事啊,要是自个能加入其中编撰,或者是留下什么验方,那就真的是青史留名了!看看,古往今来状元有几个,宰相有多少,名字能够传到现在的也就是那么多,可是呢,医书就不一样了!张仲景要是只是个太守,只怕谁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可是,他弄了个《伤寒论》,那么,忘了谁也不能忘了他。

因此,一帮子文臣这会儿恨不得为了这件事争得面红耳赤,一个个在朝堂上表示自个熟读医书,认识多少多少药材,能背下多少多少方子。

康熙坐在上头,很想大吼一声,你们一个个将自个吹得跟什么一样,怎么不真的去做什么大夫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