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一碧如洗1(1 / 2)

第一次会议后:大会结束后,整个汴京开始了制度革新。

一个良好,高效的制度结构是管理天下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众多决定中,首先执行的是制度革新。

其中除了重新划分权力,调动人员外,最重要的是裁剪不必要的官员。

宋朝最大的特色就是冗官,往往一个官位有五六个人担任,这就导致了人员浪费的情况,形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皇帝为了世代文官家族,大量科举录取没有背景的新人与之对抗,达到分权的作用。

但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不仅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外,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销,简直得不偿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边革新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段浩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

段浩坐在上方:“这次会议的内容是解决军队臃肿问题。”

自前几次筛选,段浩得到了近八万看着听话的兵马。

听命令只是最基本要求,身体好也是段浩目前考核之一。

“现在各营实行体能考核,各营择优选用,无论是体力不行,身体有疾,偷奸耍滑,不听从命令者一概不用。”

“这次筛选没有人数要求,哪怕没有人通过,我也不要滥竽充数的家伙,我希望各位将领明白,谁敢对我阳奉阴违,我就让他尝尝生死符的威力。”

一番威胁,让在座的将领心里不是滋味。

我们都是一家人了,还防备我们,这也太不把我们当人了吧?

段浩才不在乎他们这些人心里的想法,无论是朝中文官还是他面前的武官,都不过是他段浩维持现状的工具而已。

虽然城中的制度革新动静很大,但那只是看着唬人而已。

只不过是人员调动罢了,那些个文官手里的“生产资料”可是一点也没变。

所以这些人都不是段浩的基本盘,他的基本盘是这数万的士兵,以及正在展开的大同会。

待到他练出新兵,自然可以改变天地。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

汴京的制度革新基本完善,同时段浩训练的大同军也组建完毕。

“各位,这次的制度革新很成功,虽然期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效果显著,其中常书仁同治做的很不错。现在我们可以进行下一步革新了。”

“接下来,我们将实行资源大同化,由内阁执行统筹,监督寺,检查寺,军机处合作协助。”

“该进程将在四个月内完成对汴京的社会革新,将资源大同化。”

“总共分两步走。”

“第一:政策执行前去一个月进行制度说明,军机处负责守卫汴京,防止犯罪人员逃跑。”

“第二:统筹所有生产资料,进行大同制革新。”

很快,随着段浩的政令下达,内阁中的宣传司操作起来,他们安排大量人员挨家挨户的进行制度宣传。

宣传司里的人全是段浩用心选出来的,他们大多是书社里的学员,并且用着为国为民的人,在执行新政策上不是那么抵触。

宣传司的工作不单单是宣传政策,还有学习大同思想,宣传大同理念的责任,他们是段浩的同治。

这个世界上不仅有贪得无厌的商人,喜欢权势的官员,也有希望实现大同的有志之士。

有这些人的帮助,段浩在之前的革新中少了很多麻烦。

随着政策的宣传,汴京里人心浮动,不少人打算连夜逃跑。

这其中主要的是那些王公贵族,地主老爷,富商豪商。

然而,早在举行华夏第一次大会前,段浩就下达封锁汴京的命令,只许进不许出,纵使那些需要外出采购的商船商队,都要被人监控才能外出采买。

所以,这些资本阶级全都只有被清算的结果。

如果是这样,那很多官员也是其中一份子,段浩会放过他们吗?

答案当然不是,制度革新那三个月,段浩可没少出手,凡是不交出资产的,都被他种了生死符。

段浩很是苦恼,这世界上总是有很多傻子,看不清形势,以为能逃的掉,结果不仅受了罚,还保不住自己的钱。

时间转瞬即逝,三个月过去,城中在段浩的带领下焕然一新。

这里没有了明目张胆的唱妓,没有了扰乱治安的地下势力,没有了满街乞讨的流民,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好。

城中所有的人按着每天的任务获得所谓的劳动分,当月底时就可以获取相应的钱币,粮食票,补票等等。

绝大部分的人是高兴的,开心的,幸福的,除了那些曾经的高官,豪族,富商。

“当当当~”街道上传来一阵锣鼓声。

能在大街上敲锣的不是更夫,就是又有犯错的人了。

霎时间,原本人员稀疏的街道,瞬间涌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停留在街道两侧,看着士兵押着一个头戴犯人走在人群中央。

见人差不多了,就有一旁的文吏出来宣读犯人的罪行。

“犯人:董思,原监督寺三品官员,因收受钱财,贪污二十两,知法犯法,并不认错,革去职位,以儆效尤。

所犯法律如下:犯华夏民事法律,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