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 / 2)

这话一出,全场寂静之余,也不得不承认陛下的话就是有道理,他占北国南国都是亲手打下来的,让他们去起兵……罢了罢了,这太为难人了。

要起兵的人,在贺欢带兵来到建康城的路上时,就已经跑路了。

萧君泽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既然如此,便依此而行。”

这话算是一锤定音,但他们脸上都无欣喜,有的人甚至当场痛哭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在这朝会之后,南齐,便再也没有了。

他们的国,亡了!

如今的他们,将是新朝大昭的臣民……大昭官员……

嗯,这心底居然有点快乐是怎么回事?

南齐的陛下换成了大昭的陛下,应该,应该不会像以前那样摆烂了吧?

下朝之后,萧君泽回到自家大殿里,处理起堆成一座山的政务。

啧,贺欢不帮忙,萧衍又已经比他还忙,那如今这么多工作,实在是让他有些疲惫啊。

他需要几个好秘书才是。

不过,问题不大。

片刻后,萧家三个狗子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南朝的皇宫。

十年过去了,南朝宫廷如故,丝毫没有改变,让萧家三兄弟越看越觉得熟悉,甚至于萧道歌和二弟在宫中找到了幼年时最喜欢躲藏的假山山洞,甚至于在还在洞里找到了他们幼年时悄悄埋下的一些小宝贝。

青蚨带着大狗二狗三狗,心情也是很复杂:“唉,好了,你们终于可以父母团聚,不用两地分隔了。”

萧道歌和萧道途感慨:“真是飞不出爹爹的手心啊!”

萧端端却很是忧虑:“爹爹这个时候找我们,肯定没有什么好事。”

青蚨忍不住笑道:“小公子为何如此说?”

萧端端抱怨道:“如果是为了父子团聚,爹爹早就亲自来找我们了,哪至于这个时候把我们叫进宫来。”

萧君泽坐在回廊上,正好听到儿子的话:“啧,看来端端对爹爹心有怨言啊。”

萧端端顿时换了激动的面孔,哭着张开手冲上去:“爹爹,你吓到端端了……”

萧君泽心说三狗子这茶艺在哪学来的?同时一把抱起儿子:“长高了啊。”

“真的么?”为身高苦恼的三狗顿时惊喜。

“是啊,”萧君泽一脸欣慰,“来,你们一起,爹爹好久没见你们了,要考较一下你们最近学业如何了。”

狗子们长大了,该给爹爹打工了才是。

洛阳,随着几只咕咕日夜不歇地传信,萧君泽在建康城的恶行也传到斛律明月、崔曜等人的手中。

崔丞相看到来龙去脉时,俊美温柔的面孔当场就裂开了,温文尔雅的他当场就拿起剑,叫嚣着要去建康给贺将军把任务完成了!

岂有此理,他们在洛阳劳心劳力,那个家伙居然敢把这种事拿来玩?

真当这个王朝稳固得很了是吧?

好在,元勰是见过大世面的,立刻拉住了崔丞相,劝他冷静,好说歹说,才阻止了丞相南下。

然后,他们一定认定,必须立刻让陛下回洛阳。

一个月内,他要不回来,他们就一齐请辞,看他怎么收场!

第333章 正当如此

在洛阳诸卿的逼迫之下,萧君泽只能长叹数声,他回信求诸卿宽限些日子,要不然,我迁都到建康城来,你们看如何?

当然是不如何!

洛阳是他们的家了,这家能说搬就搬么?

再说了,南方有什么好,多雨又潮湿,我们吃面的,吃不惯米,陛下别转移话题,再不回来我们就一起走了。

萧君泽与他们来回商讨,拖延了一番时间,好说歹说,终是把时间从一个月,宽限到了六个月。

萧家三个狗子在一边旁观了这场拉扯,佩服之余,也纷纷觉得爹爹那“如果想开窗别人不同意就提议把屋顶拆掉,这样他们就愿意开窗”的理论,非常有道理。

萧君泽也全身心地投入南方的整顿中。

荆州、淮北、淮南都还好说,两个地方本就与北朝联系紧密,非常容易操作,当地的大户早把就儿子送去北方读书,两边下注,如今算是多有收获,满意地快要敲锣打鼓,哪有什么反对的意思。

在萧君泽的诏书到了之后,他们立刻就改换了门庭,登上了去建康重新考试的船。

而东吴之地有些麻烦,这里的势力盘根错节,许多豪强为了反抗朝廷,潜入太湖等湖泊山林之中,想要以此对抗。

这些当然是螳臂当车,成为北朝大军的功勋。

在明白南北方都是同一个皇帝后,整个北朝的军队都炸裂开了,斛律明月都快弹压不住,萧君泽也不行不允许北方重新调拨十万大军南下,分五路,各自带着诏书,前去征讨各地郡县——反正在他的一连串折腾之下,各地几乎没有能够联合的大势力,通通都是在各自的土地中战斗,强度和剿匪相差无几。

这样的大势之下,许多乡豪大族,能走的便往南走,不能走的便蛰伏下来,他们相信,以自己的诗书积累,很快会在新朝获得新的地位。

如果说还有哪块硬骨头的话,那无疑是江州这块地方了,这个后世被称为江西福建的地方,在如今,说是穷山恶水绝不为过,尤其是江州的浔阳,堪称造反根据地,从东晋开始,王敦、刘骏、 刘子勋、 萧道成、陈显达都是在这里一路打到建康城。

如今,这块硬骨头,落到萧君泽面前。

不过问题不大,萧君泽已经决定让萧衍的弟弟萧秀等人前去平灾殃叛乱,他也需要扶持南朝的本地人势力,不可能让北方派系一家独大,否则以如今人们乡土抱团的特性,一旦一方势大,必然会压制对方保持优势,那就于国大害了。

同时,萧君泽也从南朝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军士名单,重建各州的郡兵乡兵……

他的工作非常繁重,因为这是在重新建立整个南朝的行政体系。

但这并不难,江州之外,遥远的广、交、越等南海诸州已经抢先一步,承认了陛下的治理,各地的夷人、俚人、越人甚至主动前来进贡,声称他们原本是偏远贫瘠之地,在萧君泽的治理下才变得富庶,而且,南方的糖和油都是需要市场的,他们向往中原,愿意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而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依仗运送糖油、能航行在大海之中的大船只有中原才能造出来,若是断掉,他们便又只是偏远之地的蛮夷了,远离中原文明,当一个土财主虽然是好事,但有志之士都明白,中原愿意与你做生意,那才是生意。

若是有朝一日,人家的船上带着火枪过来了,那便不好说了。

好在,除了江州这等比较闭塞的地方,其它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快,尤其是蜀中之地,荆州被断后,按理,扼过江陵、白帝城的蜀中郡守,却比谁都快地投降了北朝,不给对面将领立功的机会,把准备征伐蜀地的将领们气得要死不活。

蜀中百姓却习以为常,从东汉之后,不过两百多年,他们已经经历了蜀汉、曹魏、西晋、成汉、东晋、刘宋、萧齐,这几个王朝变换之多,在华夏大地能排前三,蜀中百姓们早就习惯,他们不在意统治蜀地的是谁,只要不影响他们生活,那就当无事发生了。

于是,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至少在名义上,华夏大地在西晋末年的大变之后,历经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又在两百年后,重归一统。

别的不说,朝廷的大小报纸,都为此事,狠刷了一波销量,对于普通庶民来说,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对文人墨客来说,却是感天动地大事。

尤其是这位皇帝无论是北方士子,还是南方文人,甚至于草原胡人、南方俚人都能找出吹捧的方向、

草原胡人以宇文家、斛律家等人声称,陛下的皇后就有胡人血脉,此为胡汉一家,陛下以身作则,南北归一,这是我们草原可汉有问题么?没有问题!

而北方士子如崔曜等人则声称,陛下起于北朝,以襄阳为龙兴之地,这是我们中原陛下,没有人可以抢!

南方如萧衍则强烈反对,陛下是我朝萧家的正统血裔,他在南朝当皇帝的时间比在北朝称帝可早多了,再说了,萧家是汉家三杰之一,萧何的后裔,华夏正统,你们北方胡化的蛮子别来沾染。

而最南边的俚人夷族没有那么多的理由,只能凑个热闹,称陛下给我们找出经营之路,允我等入朝,这种恩德不能忘怀,所以,也是我们俚人的首领,不为过——反正皇帝也不可能真的来统治他们,只要他们进入朝廷维护自己部族的利益就好。

但这官司却一路从报纸上打到了萧君泽的桌案上。

返回